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其旺 《文教资料》2010,(14):29-30
本文旨在指出生活年代相差半个世纪的美国作家霍桑和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对人格多重性的认识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质疑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来解读霍桑作品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值;其次通过分析比较霍桑的《“幻想”的魔法盒》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多重性理论,指出二者的相通之处:最后就弗洛伊德概念中的“自我”与“超我”的关系提出一点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已提出了旅游宾格概念,其与现实生活的主格相对。然而,宾格理论与本我、自我、超我所构成的话语体系如何对接,这是研究要给予关注的问题。讨论可知弗洛伊德话语体系中的自我,与宾格理论中的主格有对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威廉·詹姆士早年提出过关于我的主格与宾格区分,其包括这一想法在内的理论也以实用主义著称,采取的是向前推进的姿态以研究心理的精神哲学,这与宾格作为主格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并且两者都提出了同一个概念即宾格。借用雅克·拉康的观点,其一方面支持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另一方面其采取语言学视角研究无意识,说明关于旅游身份的语言学思考,以及希望把两个理论融合起来的观点具有合理性。给出了旅游宾格与本我、自我、超我相结合的概念体系,并认为宾格生产将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随之必将产生一个新的旅游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6.
吴红慧 《中学教育》2004,(12):14-16
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临近晚年时提出的,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这三者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的心理。研究这一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思想,对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推动教育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说《长日留痕》刻画了一位近乎"完美"却充满悲剧色彩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斯蒂文斯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失衡的状态,从而揭示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杨坤 《学语文》2014,(1):49-50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从符号学、原型分析、主题学等各个方面对它进行阐释,形成了一门“呼学”。其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深层心理亦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人格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根据人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健康的人格需要本我、自我和超我相协调。然而《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却有着放纵的本我、焦虑的自我和矛盾的超我.这体现在她对希斯克厉夫扭曲的爱与挣扎。  相似文献   

9.
于艳 《现代语文》2009,(7):48-49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弗洛伊德以此为切口,窥视着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循着弗洛伊德的目光来解读《西厢记》中一位至情的女人——杜丽娘,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她在爱情之路上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进而了解剧作家汤显祖“以情反理”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0.
罗艳红 《文教资料》2005,(17):152-153
安全感在众多的心理学家及其流派的理论观点中出现,缺乏安全感的学生,对其童年时代及成长阶段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一、关于安全感的理性研究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自卑情结等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受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超我的焦虑”等。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雷雨》中的人物,论证了本我、自我、超我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达到人格的平衡和健全。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自我"是临床心理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疗界鼻祖、精神分析论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论认为自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它们分别反映出人格的三个层面,在人的意识中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它们之间相互影  相似文献   

13.
《爱德华大夫》精神分析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大夫>堪称巧妙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典范之作.影片中的J.B、彼得森和艾力克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对于梦境的设置方式,即凝缩、移置、具象化、二度装饰等,亦是该片的出色之处,所依据的正是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由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透视希区柯克的影视作品,就开启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正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将文学创作看成是作家深层心理活动的产物,从而对其进行批评,这就是文学批评中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是这个学派的创立者,他的著名理论是"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与"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原动力,它的作用就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力图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因过度压抑而造成危害,又避免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解读.探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和焦虑论的教育内涵及其对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启示,以推动新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疯癫现象经常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出现,多年来,哈姆雷特的疯癫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奥菲利娅的疯癫现象受到的关注却比较少。本文将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奥菲利娅的疯癫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构成,三者互相影响,如果失去平衡,人格就会产生异常。奥菲利娅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她的疯癫。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以力比多的投注来解释自恋的现象,并构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主体意识结构。拉康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引进结构语言学的象征概念,提出了镜像阶段的理念,将主体的自我意识完全归结为一个"理想自我",从而取消了"我"的真实性。在精神分析学领域,两者的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小说《蜗居》中极具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代表人物之一海藻的形象,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揭露人性的善恶变化,分析其扭曲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流派至今一百余年,其理论深奥复杂、难以理解,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无意识”概念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也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关键,但学习者较难把握。文章探讨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最早的受抑观念论到受抑无意识论再到无须压抑的无意识论,再认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发展历程,对学习和掌握精神分析理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影片《依然爱丽丝》改编自同名小说《我想念我自己》。主演朱丽安·摩尔凭借此片获得了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五十岁那年,成功的女性爱丽丝被诊断患有阿尔兹海默病,她的记忆跟不上遗忘的脚步,她逐渐失去了思想和与外在世界的连结。本文尝试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来分析爱丽丝的焦虑现状,并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爱丽丝的超我。运用超我,发挥爱的作用来缓解焦虑,活在当下。希望本文能为观影者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