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会军 《甘肃教育》2010,(11):52-52
一、创设情境,从发现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设疑",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史上曾有不少教育家,对于“学”和“疑”的关系,做了辩证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规律,今天读来,仍觉很有启示。北宋的张载曾讲:“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相似文献   

3.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韩世龄,王长汉一、《桃花源记》中的"志"几十年来,陶渊明《桃花源记》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一仍旧贯,被选入。然而,对文中"志"字的释义也一仍旧贯,作为教科书,这就未免有提出质疑并进行辨析之必...  相似文献   

4.
一《世说新语·德行》:“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这段话有不同的标点。首先是“后”字属上还是属下?《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属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亦属下,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属上。按,徐的断句可能是对的。因为据其下文“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只有“居在丹阳郡后(郡所后边)”,才能被韩母听到,若是“居在丹阳郡(郡域之内)”,韩母怎能亲耳闻得?  相似文献   

5.
大疑可大进     
梁万明 《教育文汇》2012,(10):35-35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怎样教才能出现活力?我认为采用质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识。宋代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胡适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文史知识》1998年...  相似文献   

7.
设疑既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能力。教师可通过预习设疑,使学生掌握目标;通过导语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过程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结设疑,拓展延伸课堂内容。教师还要转变教育理念,放开讲读课堂,开放自读讲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五四运动的口号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高中历史必修I不同版本的教材说法不同。人民版…和岳麓版认为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人教版则认为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毫无疑问,这两个口号都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性质,但相比之下,笔者更倾向于“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察今》-文,用了28个“法”字。用作名词,当法令制度讲的,有20个,容易理解,注解无误。8个用作动词,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其不可得而法”、“胡可得而法”、“犹若不可得而法”、“犹若不可法”、“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而法之”、“而法其所以为法”。最后-句的“法”译为-般动词,“取法”,注解准确。前七句的“法”,都应是意动用法,可分两种情况,-、六、七三句带宾语,二、三、四、五句不带宾语。在这七句中,头两句教材作了注解。第-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注为“前-个法字是动词,取法”;…  相似文献   

10.
<论语>文字简约,多片言只语,加之汉字语义的丰富性,对同一段语录就出现了不同的意义解读.但每句语录都只有一种意义是作者立言之本义.  相似文献   

11.
“介介”条下所引书证无文献依据,而释为“细微”,亦有可商。“漏”字所列书证1、3,其义为“罅隙”,不能理解为“补充”。“胡子”一词指的是胡人,泛指古代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族之人,非谓“多须的人”。《论语》“发愤”,谓深入探究郁结于胸而未得其解的知识或学问。“鱼米之乡”非谓“盛产鱼类和稻米等的富庶地方”,而是特指盛产鱼类的地方,即“鱼为米之乡”。“鱼米”是主谓词组,作“乡”的定语。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著作,也是研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它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生存哲理历来为人们称道。难怪无论哪家出版社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时开首编入  相似文献   

13.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这是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课本中“积累·运用二”读读背背中的一句话。读到这句话,让我感悟到,今天的教学,应该由原来的教会学生,发展到学生的学会学习。思考过程,通常是由人们需要解决某些困难,需要理解某种事物开始的。换句话说:“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过程正是由不断地“生疑”、“质疑”和“释疑”组成的。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怎样才能发展学…  相似文献   

14.
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参合诸家之说,对《庄子》一书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注释和翻译,其成就之大颇为学界瞩目,亦成为当今研读《庄子》的必用之本。但细心读之,在字词训诂和句意疏通上亦存在一些令人疑惑或值得商榷之处。今摘取其中八例,从训诂学的角度对之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毕海涛 《中学物理》2012,(11):47-48
2011年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发现中微子以超光速的速度飞行.这一发现将直接挑战声称没有物质超过光速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同年11月17日,物理学家复核了这种现象,确认这是一项惊人的实验结果.虽然实验结论现阶段并不能改变人类的物理观,但这样的质疑之声,需要科学的解释去响应,是对还是错,都会促进物理学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其在万乘”条,标点值得一议;“逮尼父之卒”条,有两处可作校字之议。“至柳妻之诔惠子”句的译文问题;辨证歌文王、颂后稷的篇名,刘勰并未将《诗经》中述祖的颂诗列作诔文;指出“淮雨”的校改问题;“庸器”的训释;论蔡邕碑文的四句之解释;郗、郄二姓,自不应互混,“”应校改为“郗”;碑文的出现晚于诔文,“事先于诔”自应指最早立碑之举;碑文的写法可以接近于铭,可以类似于诔,但铭文、诔文都不能取代碑文,它是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7.
姓赵氏及生,名为政,姓赵氏(223).《索隐》:《系本》作“政”,又生于赵,故日起政。一口素与赵同祖,以赵诚为荣,故姓赵氏(224)。《考证》:顾炎武自:“姓氏之称,太史公始松而为一。故本纪于秦始皇则日‘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日‘姓刘氏’。”愚按:《秦纪》曰:周军王以赵诚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是秦之所以氏赵。《淮南·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高诱注:“始是生于赵,放日起政。”与《索隐前说皆非》(155上)。逃案:于“姓赵氏”之语,《索德》列举两说作出解释.成川资言否定其“生于赵”的前一说,是…  相似文献   

18.
一、以何为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初语二册《<论语>六则》) 这句话人教社编的教学参考书译为:“孔子说:‘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这样理解,值得商榷。“可以为师”,究竟是谁“为师”?需作认真分析。先从句子的结构着眼,“可以”应是“可以以之”的省  相似文献   

19.
《〈论语〉十则》选人初中语七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两处注释我以为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推动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个体进行观察、思考、实践行为的先决条件,学生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来挖掘自己的潜质,以更好地发展自己,可见,渗透"问题意识"是优化数学教学效果之需要。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即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