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武举 《武当》2013,(10):7-7
7月24日上午,由邯郸学院、台湾中华少林拳道协会主办,河北赵王集团承办的“2013邯郸·海峡两岸武术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在邯郸学院逸夫楼太极训练馆举行。邯郸市意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球功夫网邯郸记者站站长谢永广先生担任交流活动主持,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执行院长马建华致辞。马院长表示,海峡两岸情缘血浓于水,“2013邯郸·海峡两岸武术太极拳文化交流”,对于传承中国功夫,增进两岸骨肉亲情,具有重要意义。大陆与台湾的民间交流越来越广泛,他希望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功夫,在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次交流会上,邯郸太极拳名家刘彦军、姚志公、张洪光等人分别展示了杨式太极、武式太极和形意拳等内家功夫。来自台湾的陈清钦先生,为大家带来了融人杨氏太极的螳螂拳。他那紧凑灵巧,柔和稳健的拳姿,博得全场掌声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3.
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太极拳渊源之谜,虽早有官方定论,但近一个世纪各门各派依旧纷争不休,近些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太极拳的出现在历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受到当今世人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明显,不是因为太极的历史影响;更主要的是人们在这项渊源流传的且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太极拳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保证。现将我校的"草根"行动提供给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海报教研,同伴合作你想对三年级技巧后滚翻"说三道四"吗?你想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吗?请于9月18日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自创立以来,即以拳理和拳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套路和推手并重、养生与技击结合的鲜明特色开武林一派新风。时至今日,太极拳更为世人广泛传习,奉为至宝。在这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更有必要对怎样继承太极拳的优秀传统、保持其鲜明特色进行深入地探讨,以促进太极拳更好地普及和发展,发挥其在全民健身的中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人类。 一、拳理和拳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太极拳的优秀传统。 纵观太极拳从创立到不断发展的历程,应该说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是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晶,拳理和拳法并重为历代太极拳名家所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7.
武宣 《武当》2013,(9):65-65
2013年7月24日上午,为达成全球华人武术大赛在邯郸举办的共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武术(太极拳)文化交流,由邯郸学院、台湾中华少林拳道协会主办,河北赵王集团承办的“2013邯郸·海峡两岸武术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在邯郸学院逸夫楼太极训练馆举行。  相似文献   

8.
关于太极拳为何人所创?自20年代争论以来,至今尚无定论。为与同好者共同研究,今将笔者手中有关张三丰太极拳理论的资料公之于众,供参考。 一、张三丰太极拳七十二式图谱(原载《道藏精华》) 太极拳七十二式动作名称(按原编三丰炼丹秘诀顺序排列): 太极起式(图1)、揽雀尾(图  相似文献   

9.
张震  姜元波 《武当》2014,(10):I0001-I0001
武当山膏峡两岸交流基地成立四周年之际。十堰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与武当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管理办公室开展了“台湾活动月”系列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7月18日至8月3日。第一屠台湾美食文化节在武当山银街开幕。特色鲜明的展陈设计,种类丰富的风味美食,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害祀当地市民。8月17日,台北市公务人员协会荣誉理事长陈川青率协会参访团考察武当山。陈川青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加大对武当山的宣传,组织更多的台湾游客前来武当山观光游览。8月23日,首届台湾青少年武当文化夏令营在武当山开蕾。参与此次翼令蕾的台湾家长协会理事长刘满琴说,戛令营让学生们在交流中能获得巨大的进步。武当山美丽的景色、可口的美食及众多历史文化景点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开阔视野的同时还能结交到了许多朋友,以后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夏令蕾。8月26日,由台湾和大陆30余家媒体组成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采风团探访武当。该团团长、台湾古都广播公司的剖总经理苏恩恩表示,回到台湾后会把这次行程的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武当山。  相似文献   

10.
曲兴泰 《武魂》2013,(7):12-12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本文就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谈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东北三省第八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研讨会在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在此,笔者作为技巧——"纵箱前滚翻"一课的指导教师针对该课做了一定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思考。一、针对"技巧——纵箱前滚翻"一课的评析(一)教材选择大胆、创新,具有挑战性本次是异地做课,教师在对当地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如,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基  相似文献   

12.
张旗 《体育科技》2014,(6):24-25
从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构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指出构建交流平台的作用,同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对交流平台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对晨光太极拳研修会这一民间武术组织进行研究,探讨其在自身发展及传播太极拳文化过程中的优缺点,旨在促进太极拳民间组织得到永续发展,使中华武术瑰宝--太极拳真正转变为为社会和广大民众服务的优秀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有关太极拳起源、市场化发展以及从发展理论角度对太极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对太极拳起源的认识多停留于单一方面,未能充分阐释各流派的的关系:市场化发展是太极拳发展的主题,但现有研究对以上实践的理论支撑力度明显不足,从发展理论角度对太极拳的研究,多停留于现状与对策层面的探讨,对发展规律、发展动因、发展代价的研究还涉及不深或尚未涉及.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鸣 《体育科技》2003,24(2):80-83
通过对 2 4式太极拳在广西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的教学实践 ,成功地构建了“三级评价教学模式” ,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成效。提出对该教学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和其它技评运动项目的教学中进行推广并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对我国太极拳发展研究的年度论文数量、研究力度和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出:我国太极拳发展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现阶段处于缓慢发展期;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和科研单位,整体处于散兵作战模式,与笔者预计相反,发文量排名前十中没有一所体育专业院校,全部来自于综合类院校;核心刊物发表较少,仅占研究文献总量的7.67%。进一步分析认为:应该加强跨机构、区域之间的合作;同时在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人体科学专业之间的合作,为太极拳的科学推广提供更直接的数字论据以保证太极拳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太极拳“和谐”文化及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不但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效,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太极拳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加强太极拳文化的自身建设,加强太极拳与相关学科的渗透,加强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加强太极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太极拳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实现太极拳文化的产业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快速发展,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太极拳、喜欢太极拳并开始习练太极拳,随之对太极拳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太极拳的起源、历史演变、拳种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分析,并由此提出四点建设性意见:打造太极品牌;借助电视媒体,推动太极拳市场化发展;借助学校平台,营造太极拳气氛;建立系统的太极拳文化学科,从而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演变和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引起人们对太极拳的高度重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