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3.
闫立秀 《生活教育》2012,(11):33-34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哎,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  相似文献   

4.
饭卡“案”     
朱新年 《学周刊C版》2014,(10):208-208
今年我接手了一个艺术班,选择进艺术班的学生中不乏艺术专长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但还有一批是选修科目没有拔尖的,有怕小高考过不了四门的,有觉得艺术班管理比普通班要松的,有的感觉自己与大学无缘,来找毕业证的……班级里的学生良莠不齐,所以管理起来非常不容易,"案子"一桩接着又一桩,这里我就讲其中的一个饭卡"案"。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一个生字"春",如果老师不强化教学,学生很容易和上册学过的生字"青"混淆。为了加强学生的第一印象,教"春"字时我没有出示"青"字让学生比较识记,而是教学生"给生字编儿歌",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又避免了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同学们,这个生字(指‘春’字)读什么?谁会读?"  相似文献   

6.
正新学期如约而来,我接了一个新班,我在教导处拿了一份班级学生信息统计表,先熟悉一下学生的名字,防止点名时读错字。现在的家长真的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有的甚至花几百甚至几千元请所谓的大师给子女起名。大师们起的名字有的很另类,字也特别生僻,有些字我不敢确定读音。我拿到学生名单一看,果然,有个怪名字:徐(jùn),要是不翻字典,这个字我一定会读  相似文献   

7.
刚接手这个班时发觉这个班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却"暗流涌动",有不少调皮的孩子。当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他们的爆发力是惊人的。为了管理好这个班级,我没少下功夫,经常弄得自己筋疲力尽。  相似文献   

8.
蜘蛛为什么不从网上"落"下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课叫《雷雨》,《雷雨》中写下雨前的部分有这样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听到三位老师的课都注意到了这个"垂"字,  相似文献   

9.
赵灿然 《师道》2011,(2):18-18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支部队,没有一个出色的将领管理,很可能就是一盘散沙,缺乏战斗力。我是四(3)班的头,也算是这个班级的"将领",所以,这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所以,我的素养决定着班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晓华 《班主任》2014,(10):22-23
2013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校闻名的乱班。接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没有主流正气的班级文化,学生们有的各自为政,有的拉帮结派,毫无班级凝聚力可言。如何才能把这个松散的班级凝聚在一起呢?我苦思良策。1.找准抓手,策划引领那天下午放学后,我看见班里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并且水平还不错。于是,我决定以篮球为抓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张自槐 《班主任》2012,(7):45-46
当今学生不尊敬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作为班级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自然最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对此,如果处理不好,势必造成不良后果。我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可概括为"8字方针"——面对"不敬",千万冷静。一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我们遭遇学生的"不敬"时,如果不激动、不发火,往往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案例】引出有"撇"的字师:找一找,这首古诗里哪些字有笔画"撇"。生A:"农、禾当、午"的字里有笔画"撇"。生B:我找到了"滴、锄、悯、首"。生C:我找到了"汗"。师:小朋友们,他说的对吗?生D:"汗"字里的是笔画"提"。写一写带有"撇"的字师:瞧,有个带"撇"的小朋友和我们打招呼。看黑板上出示的大字格"禾"。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A:我发现这个"禾"字的关键笔画在横中线、竖中线。生B:那个"撇"有点短。  相似文献   

13.
接手了一个棘手的班级,班级情况相当严峻,行为差甚至恶劣的人很多,其他老师也议论纷纷。很多老师对我接这个班感到不理解,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你接这个班级可能会弄得焦头烂额的。”而领导说这是一个机会,也是—次挑战。领导的话正中我的心坎,能解“难题”才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因”字书上未注,课文后面区别“因”字意义的练习也没有把此例收进去。这个“因”字,不同的书籍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的释为“趁势”,有的释为“就”,还有的释为“因而”、“于是”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妥。这个“因”字应作“接着”讲。这样,字句的意思就明确  相似文献   

15.
王丽华 《考试周刊》2012,(53):183-184
一 一个课间,我习惯性地来到教室的垃圾桶旁,翻看是否有学生吃过的零食的包装纸时,发现了一个罐子。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人喝可乐或雪碧了,而这是违反班级公约的。我边向讲台走去边平静地说:"有谁喝饮料了呀?"学生七嘴八舌地反映:"老师,好像还有人喝啤酒了。""对,我也闻到啤酒味了。"…… "啤酒!"听到这两个字,我的火一下上来了,才初二的学生就敢喝啤酒,还公然在教室内喝,真是胆大包天。  相似文献   

16.
老师,你把字写错了!当我在黑板上写出无缘无故这个词时,教室里有很多同学一起说道。我一听到学生说自己写错了,心里很是不高兴。心想:这么简单的字我几十年前就会写了,况且带了多年的六年级,我怎么会不熟悉教材,怎  相似文献   

17.
徐毅熹 《小火炬》2012,(9):26-26
不老不少的年龄,不高不矮的身高,不胖不瘦的身材,不长不宽的脸蛋,不大不小的眼睛……这是我家的"不爸"。瞧!连外貌都有这么多的"不"。说话时"不"字就更多了。早上"不爸"一定会说:"上课要认真听,不要说话,不要搞小动作,不要不懂装懂,下课不要跟同学追跑……"我心想爸爸说这么多的"不"字累不累,我耳朵快听出老茧了。  相似文献   

18.
武怀旭 《辅导员》2010,(13):26-26
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在讲"绿树成阴"一词时,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不写成"荫"即绿树成荫,而是阴天的"阴"呢?这一问的确把我给问住了。老师也不是"全知全能"啊,一起来想吧!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一位很善于思考和实践的高中班主任提出一个问题:我的班级学生经过学校的分层,各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集中于我这个班,是一群"沉默的大多数",有何办法使他们自主、灵动起来?这个问题通向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0.
故事一: 今天,我教学生学写一个“男”字。我刚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就不约而同的读出了这个字,有的还在大声喊:“田力男”。我点头肯定他们的回答,并示意让他们安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