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聪慧 《学苑教育》2012,(15):12-12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教育使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陶先生所说的"活教育"即指灵活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而"死教育"则是指那种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严重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学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却把"活"历史教"死"了。那么,如何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在实践中我尝试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教学,既激活了课堂,又使师生在互动中和谐发展。那么究竟如何营建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许露 《江苏教育》2010,(10):45-46
看罢卢老师的《简单结构的设计》的课例反思,很有感触。作为老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一堂课只讲理论,没有实践,会把"活"的内容讲"死";放手实践,能把课上"活"。但很多时候,又容易陷入了"只讲就死、动手就活、再活就乱、一乱又讲"的怪圈。要想走出这样的怪圈,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在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之上的课堂教学理念,从而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而是“活的、直的、动的、用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行为的课程。教材的每一课都蕴含着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教材内  相似文献   

5.
樊守媚 《语文知识》2010,(4):116-118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古汉语中"死"、"活"进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从初始义、使用频率、语用时态、句法结构等方面来看,古汉语中"死"、"活"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并从认知心理角度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拥有"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之称的胡杨是荒漠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宝树,是大漠戈壁上生命存在当之无愧的象征。极目四顾,有胡杨树的地方,必然是水源和绿洲存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活"是"死"和"活"经常联用而逐渐凝固成词的。"死活"有名词和副词两种性质,名词"死活"主要通过"活"字语义的失落和转喻两条途径完成语法化;由于词义进一步虚化,明清白话小说中出现了副词性质的"死活"。随着"死活"意义的逐渐虚化,其主观性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李纾 《现代语文》2009,(12):92-92
良好的教育可以激活一个人大脑中潜在的能力素质,使其"活"起来,而不良的教育却可能扼杀一个人本有的活力,使之"归于死"。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民教师,我们不想"教死"人,就必须提醒自己,教书育人,责任重大,要避免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法理论对"文有定法"与"文无定法"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文法理论的辩证性。"文有定法"要求文章写作应遵从一定的法度规范,不守"法"无以成文;"文无定法"说明文法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在守"法"的同时,要有创新性,不能固守成法。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这说明后进生是教师没有尽到责任的结果,只要教师直面现实,用心教育,后进生是能够转化的。  相似文献   

11.
1.班级管理尚"活"不尚"死"
  对于班级管理,似乎存在着一种认识,就是管得越死越好,常听有人说,某某班管得"鱼不动,水不跳,不错不错"。我认为这种观点要不得,它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一个班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其表象上,而这种外在的东西常常是一种假象,一个只知道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班级管理最终会导致学生厌学、反应迟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憨";它的弊端还是隐性的,如果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很多人也习惯将这种责任推给学生。殊不知,学生的聪明劲很大程度上是被陈旧的管理意识这把软刀子刮蚀了。它的弊端和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如出一辙,题海战术造就的是一大批熟练的做题工,就像流水线上的作业员,而不是发明家、设计大师。我认为:班级管理尚"活"不尚"死"。学生刚上七年级时,我就有意识、有步骤地开展一切可能开展的活动,如一分钟演讲、辩论会、春秋游、晚会、球赛等文体活动。可以这样说:"活是班级精神的灵魂,"管"只是一种手段: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处理好"管"与"活"的辩证关系是班级管理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李国平 《生活教育》2012,(21):29-29
"认真"这个词,《现代汉语》解释有两个意义,一是"信以为真,当真",一是"严肃对待,不马虎"。联系现实种种情况想来,"认真"的意义,还应该有第三个解释,那就是"确认是真,真指的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客观存在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董超 《成才之路》2011,(5):56-56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历史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以激发兴趣,挑起激情来活跃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寓教于乐,乐中解惑,  相似文献   

14.
郭婷婷 《教师》2012,(1):60-60
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要消除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就必须要扭正我们教师教学目标导向。将教学方法由"死"变"活"才是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使学生在特意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收语法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语法规律,灵活自如地运用语法规则。本文笔者对情境式教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而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回答学生关切和疑惑问题,做到以透彻的理论让学生信服,用真挚的情感提升课堂实效性。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基本逻辑就是要加强学术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情理交融。  相似文献   

16.
张克顺 《甘肃教育》2008,(22):15-15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师生互动"。互动是技艺的切磋,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郑家林  郑立平 《学子》2012,(7):20-21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使教人变死。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这振聋发聩的语句,就是陶老论述师范生角色转换的一篇文章的开篇语。语言诙谐幽默,而寓意明了直接,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深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教育的至理名言。犀利的论辩、精辟的分析,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李镇西 《班主任》2013,(10):65-66
"别把教育简单化"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也人人爱说,因为这是常识。大家都明白教育是复杂的,谁也不会说:"我要把教育简单化!"但实际上呢,把教育简单化的事例比比皆是。总有人——往往是一些专家们——喜欢归纳出这种"规律"那种"法则",似乎教育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或"法则",任何难题便迎刃而解,甚至无往而不胜。  相似文献   

19.
好文章有很多标准,好作文也有很多写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选材真、情感真、语言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才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0.
诗论中的"抬杠"是在所难免的,它能让我们明白一些读诗的道理。但抬杠不等于挑剔。对诗的抬杠要尊重诗的本质。诗的本质是"虚"。首先,诗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对现实的"实"而言,它是"虚"的;其次,诗还用"虚"的方式去表现事物和对象:一方面,诗人可以运用联想、想象、意念甚至超验的心理行为方式去处理他与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诗人对世界的关注是伴随情感运动的,在审美的状态下,事物的精确性会降低甚至会改变。诗也要服从生活的规律,体现生活的真实。完全脱离生活的诗是无法理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