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师,您为什么不生气?”这天下课后,语文课代表又一次问我。“老师,班上有位同学期中考试作弊,又破坏公物,损害了班级荣誉,您为什么对他一点都不生气?这不是纵容吗?”我还是笑而不语。  相似文献   

2.
就地取材     
一次期末考试后,保罗对同班的希尔文说:“你听说了吗,杰姆考试作弊被抓到了。”“怎么回事儿?”希尔文问道。“他考试时,把手伸进衣服里数自己的肋骨。”“那又怎么了?怎么能算作弊呢?”希尔文更加迷惑了。“可那是人体解剖课的考试呀!”保罗答道。就地取材  相似文献   

3.
作弊之后     
海青又作弊了,数学老师把他交给了我这个班主任。我放下笔抬头看着海青。此时这个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低垂着头,一声不吭地站在我面前,等候着我的“发落”。说心里话,对于他我可没少费过心思,可他就是这么不争气,唉!   “海青!”我用一种威严的语气叫他。   “唉。”海青仍是垂着头,不敢拿正眼瞧我。   “为什么考试作弊?”   “我、我……”他嘟哝着,头垂得更低了。看着他那副害怕的样子,突然间,十几年前似曾相识的一幕悄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海青”,我换成一种轻缓亲切的语气说话,并把他轻轻地拉到自…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相似文献   

5.
赵成昌 《教育文汇》2013,(18):29-29
那年高一新生报到时,有两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皓月,见面时默不作声,还有点羞头讷面,好像很胆小。我问:“你叫皓月?”他不答,我有点生气,翻开花名册一看,转而为喜:甚至对他刮目相看,他竟然是我校录取的最高分学生。  相似文献   

6.
徐朝霞 《湖南教育》2008,(11):17-17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有一次,高尔基去拜访列夫·托尔斯泰,一见面,老人就对他说:“请不要先和我谈您正在写什么,我想,您能不能给我讲讲您的童年。比如,您可以想起童年时一件有趣的事儿?”  相似文献   

7.
这天放学回来,一向大大咧咧、活泼开朗的儿子却泪流满面地问我:“妈妈,你看我像个作弊的孩子吗?”看着他那泣不成声的样子,凭着经验和直觉,我估计儿子被冤枉了。  相似文献   

8.
蒋英姿 《湖南教育》2006,(12):39-41
同学帮我联系了一份家教工作。我做了一个星期,没有想像中愉快。 那孩子见面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要他拿出语文课本来复习白天所学的知识,他居然仰躺在沙发上,眼睛盯着天花板说:“你不会拿吗?”我问:“是你学习还是我学习?”他说:“反正我不想学,你不拿最好,我叫我爸不付钱给你。”我心里很窝火,但还是强忍着没有发泄,帮他从书包里找出了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9.
约会     
小张给女友写了一张字条:“晚8时,公元前见面。”第二天,他收到了女友的字条,上面写道:“我生活在公元20世纪,无法与古人见面。”  相似文献   

10.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一位外籍教师为他的中国博士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是“关于诚实”。他说:“听说作弊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学生都作弊,打死我也不信!因为,一个作弊的民族怎么可能进步和强大呢!”读罢此文,我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1.
从小到大,“您吃了吗?”成了我听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人们彼此见面,千人一腔的都问声:“您吃了吗?”有一次都到夜里临睡前,还有人邂逅相遇问我:“你吃了吗?”弄得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方也很尴尬。于是我就琢磨: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见面问候语如此单...  相似文献   

12.
幽默10则     
作弊“杰姆考试作弊被抓到了,你听说了吗?”“是怎么一回事?”“他考试时,用手伸进衣服里数自己的肋骨。”“那又怎么了?”“那是人体解剖课考试。”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我认为在见面的前五分钟就可以听到人们心灵深处充满想象力的愿望。去地方一家小卖部拿了处方回来后,我告诉丈夫说,新来的药剂师希望成为一名诗人。“你怎么会知道?”他问。“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他们有故事要讲。”  相似文献   

14.
赵力华 《班主任》2013,(11):32-32
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告诉我,我班有两个女生在考场传纸条、打手势对答案。我问他是谁,他说:“一个叫贾楠,另一个我记不住了,只记得姓张,戴副眼镜。”姓张,还戴副眼镜?不用问,一定是张子涵。这个女生上次考试就作弊。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她当时也痛哭流涕,发誓悔改,没想到这么快又犯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想和你说说:什么是创业……和一位台湾朋友的偶然相会,让段云松又一次想起了那个他时常问自己的问题,明天,我该干什么?那天,俩人先是在电话里约见面的地方。去饭店?太俗!去酒吧?太“装”!去迪厅?太闹!后来,那位台湾朋友说:“眼下,整个北京城都闹糟糟的没个安静地方。干脆咱哪儿也别去,就上我家吧。”“你家?你家有什么呀?”“我请你喝茶。”“喝茶有什么劲,我什么好茶没喝过,西湖龙井、黄山毛尖,还有英国红茶……”“你来吧,我请你喝的茶,和你平时的喝法绝不一样。”在台湾朋友安宁、清净的客…  相似文献   

16.
大中专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中专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存在。最近,笔者对某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因考试作弊受到处分每年占学校对学生总处分的43%。一、作弊心理及表现1、侥幸心理。这些同学主要是为了蒙混过关。主要表现为“上次考试自己没有被抓着;考试顺利通过,这次也会”、“一个班级这么多人,就那么两个监考教师,怎么会抓着我?”等。2、虚荣心理。这些同学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在同学面前不丢脸”、“保持在班级中的地位”、“能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家里穷,父母又对我太好,考不好对不…  相似文献   

17.
知识浮夸风──“文凭热”升温的另一面江苏射阳县通洋乡政府潘子佐近日,有朋自省城来,他是某公司经理。老朋友见面不免寒喧,我问他近来在为何奔波?他调侃道:“炒文凭”。他看我一脸茫然不解样,悄悄地告诉原委:时下,文凭又“热”了,许多厂长、经理、局长们,在“...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春天.为了去看遵义,我们先到了贵阳。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姓马的导游。一见面,她就非常热情地问我:“以前来过贵阳吗?”听我说没有来过.她立即兴致勃勃地介绍:“看完遵义和黄果树瀑布以后,你们再看看我们贵阳的甲秀楼和阳明祠吧。”我问:“是那个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吗?他也曾来过贵阳?”“何止来过,在我们这儿的影响可大着呢。”她的一番话,激起了我对王阳明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觉晓 《留学生》2009,(2):54-55
一见面,他就用中文问我,我们说中文还是英文?我像电影《非诚勿扰》里的范先生一样幽默地说.“还是说母语吧,Nice to meet you”  相似文献   

20.
李晓辉 《班主任》2010,(8):44-45
小倩的父亲是第三次来学校了,前两次是因为小倩带手机和考试作弊,这次是因为早恋。我向他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小倩父亲满脸严肃地坐在椅子上问小倩:“你还想上学吗?”“想!”小倩哽咽着说。“想,就这么个上法?”说完使劲给了小倩两嘴巴。我一个箭步跃上前拉住小倩的父亲,并赶紧把小倩领到办公室对面的休息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