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研究的创新,最重要的是研究思维的创新。打破研究思维的僵局,培养思维的冲力,这是进行文学研究思维的先在条件。文学研究的创新在于以主体视角为聚光点的整合。创新思维与学术规范并不矛盾,学术规范本身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也是在学术规范的框架中被认同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受技术理性的影响 ,演变为语文知识点的技艺传授 ,实质上限制了文学教育的可能性空间 ,文学教育是提升现代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源泉 ,确立文学教育的创新观念将拓展文学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戏剧影视文学需要创作者投入自己的思想,用作品激发人们的思考。因此,创新对于戏剧影视文学来说非常重要。戏剧影视文学的创新包括原创的创新和改编的创新,原创的创新是戏剧影视文学的活力源泉;改编的创新能使原作呈现出更多的艺术创作空间。创新能使创作者不断挑战自我,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促进戏剧影视文学的发展,为行业的繁荣注入动力;也能使受众拓展视野,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从而推动更多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人的《中国文学史》是国人自著最早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创新之著,其全新的文学观,创新的文学史观,启新的方法论,对后世的文学史撰写、文学研究乃至文学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柳应明 《文教资料》2012,(21):23-25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而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和模糊性,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解读的多维性,使文学课教学天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当前的文学课教学存在一些弊端,而文本细读教学法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文学活动与大学的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校园文学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从大学校园文学活动与大学生人文知识和创新自觉的认知、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大学生人文行为和创新实践的升华三个层面,略述大学校园文学活动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养成之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中西文论中阐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代袁性作品。“宗经”是刘勰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这正如艾略特强调传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样,两者对于文学经典和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的青睐,源于并服务于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两篇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论著作,共同传达出了对文学经典与传统的关注和认同,它们所倡导的文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创新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玉莲 《中国教师》2009,(Z1):195-196
地方性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切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凸显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切合区域文化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文化创意人才,而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变则其久 通则不乏——刘勰论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发展变化的。因此,继承和创新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刘勰对这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文心雕龙·通变》篇是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专篇论文。“通变”一词,出自《周易·系辞》。《系辞》多次用这个词:  相似文献   

10.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英美文学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提高英美文学教学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然而目前,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如何走出危机,在教育生态学的基础上创新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是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教育生态学理念下英美文学教学的依据,对英美文学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创新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措施,旨在为英美文学教学开辟崭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桂林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为样本,对英美文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证分析表明:理工科大学生英美文学水平总体不高,创新思维能力呈中等水平;选(必)修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英美文学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呈中度正相关。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倡导学生重视自身英美文学素养的提高,并积极开设英美文学选(必)修课程,努力推进专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女性文学的文化症候和误区,探讨女性文学的未来走向,强调女性作家应该注重创新,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去创作一种新的文学,一种供全人类共同欣赏的文学——生态女性文学,这才是中国女性文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具有开拓性与创新性,这种开拓与创新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独特与创新,也在于思想内容的深刻,在整个文学史上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文学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文学创新,内容是主,形式为辅。内容创新,师生早已形成共识;形式创新,却怎一个“体裁”了得! 在Google上键人“体裁”,竟然有208000个链接网页,其中中文简体网页就有54900个。随手翻翻中学生订阅的各类语文报纸杂志,关于作文体裁  相似文献   

15.
艺术表现是文学的核心问题。文学的"表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提炼出来,抽象化和典型化。另外,文学"表现"的艺术方法,在继承、突破与创新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叙美派"文学是阿拉伯文学中的一个特殊流派,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它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叙美派"文学对阿拉伯传统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还成功地将东西方文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展现出阿拉伯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它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经验。在这种语境下,文学面临着新审美经验探讨的考验,相应的文学研究也面临着理论创新的考验。如何创新和重构文学研究理论体系,是摆在每一个文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检阅《文心雕龙》中一些"莫不……"句式,"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的断句方式与它们的习惯用法相符。"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相循参伍"与"因革通变"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分工,既互相配合又互不重复,共同完整准确体现刘勰的关于文学继承与创新的观念。简略分析文学创新的过程。创新有两种要素:纵向的力度和横向的广度。"因革通变","因革"为文学创新,"通"为文学创新的广度,"变"为文学创新的力度。适当掌握力度、灵活推广应用,是创新实践的方法、机制。它们配合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创新的全过程。结合以上分析,"《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等中的"变、通"意思最为接近,可以视为词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全球化这一背景,针对汉语言文学需要创新、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等问题,初步探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文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文学伦理学涉及的多元文学问题,以及文学伦理学当前的任务和走向进行探讨,可以论证文学伦理学是真正的文论创新,它超越了民族或国家的分界,揭示了文学的普遍意义,为中西文论实现平等对话提供了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