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尊重历史传统,立足现实国情,以“中国视角”来进行民族理论研究,是推动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基本前提。该文在梳理近现代中国学人在民族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演变及民族识别工作情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发展、继承创新进行综述,强调以“中国视角”来进行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在推动各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博大精深,邓小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注意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为邓小平德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并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邓小平德治理论的传统文化渊源,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德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实际 ,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适时的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新的治国方略 ,并强调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治国理论的新发展。同时 ,也构成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治观的重要内容。一、科学分析中国的德治传统 ,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德治观教育的内容维系民族历史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正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性。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实现“古为今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6.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运动。早期法家思想受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其特点是在肯定“法治”的同时不排斥“德治”。中期法家迫于战争的压力,废除“德治”原则,政策上具有国家主义特点,秦国因之而强大。后期法家将“法治”转向了“术治”,形成了一套绝对的君主专制理论,秦帝国因之而速亡。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以华夏为核心的五方民族格局、“大一统”理论等思想渊源的共同影响下而不断形成发展的,近代自觉民族实体的出现,则推动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起。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体现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当前培育和加强民族认同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旨趣的理论命题与伟大构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它在科学把握“民族”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实践创造和独特优势融入其中,不但批判性地重塑了现代民族观念,而且在延续历史和融通时代的基础上,以“共同性”为核心价值推进中国各民族展开广泛深刻的交流交往交融,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基础。这一“建构性民族观”,直接指向人类社会向“真正的共同体”过渡中的必然过程和价值定位,不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为破解全球性的民族事务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德治国”与中华德治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内容等问题,并对“以德治国”这一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德治源于儒家学说。儒学由孔子创建,经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发展,在先秦就已经形成以仁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德治思想体系。儒学自汉武帝采纳以后,德治教化成为治国之道.历二千多年始终占主导地位。儒学德治思想对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绵延不息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后,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衍变为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某些方面产生了异变和僵化,至清末逐渐走向衰颓。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也需要德治,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时代呼唤道德重建,儒学德治思想经批判继承后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炎帝族兴起后,一部分先民傍渭水向东移动,进入冀、鲁、豫交界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部落的集团之一。黄帝族兴起后,沿黄河向东移动,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当时还有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地区的蛮族及东夷族。这几个集团的交流融合是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融合。炎黄、“苗蛮”、东夷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集团之问的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整合。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来源不同,夏是黄帝后裔,商是东夷人,周则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均活动于中原地区,同时这里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相似文献   

12.
哈剌灰人是明代中后期生活于西域哈密地区及苦峪(今甘肃西安县境内)的一支重要的部族集团,曾被列为哈密三大部落之一。事实上,它最初系统蒙古鞑靼部的一支,迁居于此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集团,号曰“哈剌灰”,后来又吸收了众多瓦拉部落,逐发展壮大,活跃于哈密地区,明末清初渐融入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13.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奇幻、荒诞、诡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民族危机严重,山河破碎,事功学派积极主张抗金保国,恢复故土,以事功救国。他们坚毅执着,求真务实,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层次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体现出二者良好的耦合性。在社会分层视域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层次性生成原因及其表现,探寻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施教路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开放的民族,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明朝中期至清代末年,中国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致使国家的发展走向衰落。一个国家要重新进入全面的开放状态,培育公民的开放意识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又在国人中不断培育开放精神,他所倡导的对外开放的理论,体现了新时期最完整的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历史上最强盛时期 ,也是民族融合的高潮 ,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了唐朝的繁盛。本文想透过唐诗中出现的胡姬的前后变化来论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晖 《中学教育》2014,(5):99-104
中国的公民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初。无论是公民教育理念的引入,公民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都受到那个时代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和启蒙维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迫切诉求也从总体上强化了公民教育的政治性维度,而公民教育本应具有的文化维度、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则相对弱化。面对全球化和多元化并存的时代状况,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及遭遇到的困境的反思,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探索中国式公民教育的道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0.
晚清学术文化在清代甚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在整个晚清社会,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近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转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也随之经历了艰难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时期,晚清学术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原则探索救亡图存的文化方略,学术发展复杂多样,各种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纷纷出炉。不过,在晚清学术发展的纷杂局面中,学术发展轨迹也并非无处可寻。概略地说,其学术文化内容大致包括依次演进的四种形态,即“旧学”、“西学”、“新学”和“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