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知识点非常多,记不住,考试又考得细,复习起来没有头绪。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知识迁移,就是将知识进行有机联系的重要方式。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迁移呢?迁移就是先前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后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所施的影响。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起着促进的作用,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在讲授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的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教材提到了“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  相似文献   

2.
明代在贵州一些地区,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迁,新的阶层产生,民族融合逐渐成熟,推动了改土归流进程。同时在这些基层社会变迁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套民族沟通机制,加强了流官政府与少数民族的互信和互动,逐渐消除了民族隔阂,动摇了土司制度存在的基础。这套民族沟通机制对于化解改土归流后的社会矛盾,防止民族地区的社会冲突,巩固国家统一等多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代湘西"改土归流"是学术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及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里从现存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地区方志中的几篇筑城记入手,讨论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圈的形成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筑城活动不仅能够起到防御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着区分及教化人群的作用,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对于城内居民的身份、生活基础和民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琦 《教育导刊》2001,(19):48-48
知识的迁移是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影响,从教育目标的观点着眼,我们期待的是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促进影响(正迁移),知识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景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下面是地理教学中相关知识迁移的一些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赛特阿育》是彝文古籍,成书于明末清初,由汉族民间故事"董永传说"演化而来。讲述赛特阿育"卖身葬母","娶仙女"和"得志"等的故事。"赛特阿育的故事"是彝汉文化涵化的重要体现,《赛特阿育》成书的重要原因是黔西北"改土归流"后地方秩序的调适与重建。并因彝汉文化共同的"孝道"主题,使得"赛特阿育的故事"在黔西北彝区得以长久流传。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原有知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几种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的策略:重视概括学习,揭示迁移要素;审析定势干扰,消除负迁移;强化变式训练,促进灵活迁移;创设矛盾情境,把握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以化学方程式教学为例论述了培养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不断地进行优化,整合,迁移,促使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经常遇到这样一道判断题:“姐姐有糖的块数比弟弟多2/3,则弟弟有糖的块数就比姐姐少2/3。”像这类题,有不少学生误认为是对的。学生得出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在于错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产生了负迁移。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呢?笔者最近有幸听了这类题的教学,甚有感触,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因此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学习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问题。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它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知识迁移,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它能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即利用已经掌握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链接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强化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努力探索阅读教学中知识迁移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正迁移,获得在新学习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较强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在此,笔者就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谈点个人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晖 《考试周刊》2015,(12):119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花较少时间掌握较多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新知识上"少走弯路"。本文主要针对平时教学中的知识迁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顿悟谈学习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及其早期研究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对学习迁移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践上看,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习迁移与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密  相似文献   

16.
迁移是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只有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才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技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即通过技术提供模拟训练,引导知识迁移;利用技术支撑学习活动,启迪知识迁移;利用技术创设学习环境,促进知识迁移;基于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协同知识迁移。  相似文献   

17.
魏兵 《中学文科》2007,(3):25-25
新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代之以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较快地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在具体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合作探究实在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不可多得的妙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都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创新思想。高中阶段是学生正处于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关键时期,但有的学生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效果却并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用好的方法去学习,好的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学生能否自觉地、主动地、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2019,(3):25-31
目前,深度学习和知识迁移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但关于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为探究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文章首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对知识迁移的阻隔;接着,文章详细梳理了知识迁移的内在逻辑:学习者必须在联结大脑与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性学习、激活记忆中的知识、反思与批判性思维、提取与应用知识,最终才能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然后,文章阐释了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以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之间的指向关系为依据,深刻剖析了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的路径。探究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可以推动深度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进一步融合,并为互联网学习环境下的深度学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向征 《数学教学》2008,(11):18-18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干扰就更加明显,例如,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碍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有针对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负迁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