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8年11月,葛红兵出生在江苏南通,父亲给他取名“红兵”,一个顺应时势的名字,也许想留下一些关于那一个时代的记忆。生活中的葛红兵,眉目清秀,气质儒雅,戴一副无框近视眼镜,给人的印象文弱而忧郁,有媒体称他为“美男批评家”和“美男作家”,有文章描述他的外貌“潇洒倜傥,书卷气十足,酷似早年间的徐志摩,一个典型的江南才子”。  相似文献   

2.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作家,肖复兴是成功的,目前他已创作、出版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和理论文章等各种体裁的专集70余部,作为一个父亲,肖复兴同样是成功的,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儿子肖铁中小学时期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如今已是北大四年级学生,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集5部,并有作品被译成德文在国外发表。他的作品曾获得第八届“冰心图书奖”,他本人曾获得北京市“十名杰出中学生奖”、北京大学“创新奖”,是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肖铁何以如此出众?肖复兴的《父亲手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会给你答案并给你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5.
林白水(1874—192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在25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先后创办10种报刊,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作出过贡献。闽南名士少怀壮志林白水原名林獬。这个怪名字,是他父亲——祸建省闽侯县一个清朝官吏家庭的纨袴子弟——给起的。1874年初林白水出生后不久,父亲看见屋前飞檐上蹲着一头独角兽,民间称为“獬”。传说中獬能分别善恶,见恶人与善人相斗,总是冲上去用角顶恶人。父亲心弦一动,就给婴儿取名为“獬”。父亲绝没想到,这个无意之中跳出来的“獬”字,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公布的第二天,我回家向父亲报喜;“爸,我又得奖罗!”一个“又”字,招来父亲一番审视。他张开只剩两粒门牙的嘴,吐出淡淡一句话:“报纸我看到了。静坐常思过,无事多读书。脚前头是路,人头上有天。” 父亲不懂新闻,但他懂人生。在我当军事记者14年中,无论是两获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一等奖,再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片云     
上小学时,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好自己的名字,我的老师干脆以同音字代之,“苾雯”成了“必文”。只有一个人一直固执地使用那个复杂而生僻的符号。那就是我的父亲。正因为他的固执,我才在离开学校时恢复了我的名字。父亲为什么要给我取这样一个让人感到麻烦而且常常写错的名字呢!几年前,父亲来省城开会,闲聊时,我问及此事。父  相似文献   

8.
刘小渡 《军事记者》2014,(11):66-67
父亲让我懂得了.实现梦想的路就是“打仗”的路.“冲锋”的路 父亲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长大的,14岁跟随八路军部队打日本,16岁穿上军装,18岁入党。入伍前他大字不识,加减乘除不会.是在八路军的抗日高小(抗高)学文化.长知识的。曾经问父亲,当兵时有梦想吗?父亲说,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那时的梦想。在抗击日寇的硝烟中.在解放全国的战场上,父亲随大军南下,来到距他的家乡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按组织要求,脱下军装.父亲进入了与他这样一个土八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战场——文艺战线.  相似文献   

9.
一位贫困生,考取了大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根本交不起学费。他的父母四处筹钱,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借钱给他们。最后,这位贫困生的父亲找到媒体,希望媒体能帮帮他们。有一位记者热情地接待了他。记者问:“你儿子考取了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10.
邱建荣,一个气宇轩昂的中年汉子,温和、谦逊、睿智、稳重,这是与之接触后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等得一席话下来,我便被他口中吐出来、脸上透出来、身上进发出来的那股志气、勇气、豪气、大气所吸引,而折服,暗自惊羡和钦佩他的谋略、胆识、气魄、品格。他,第一个拥有菊花石自己的厂名和网站;第一个做菊花石批量产品订单,并一次性签约产品上千件;第一个在长沙开设专业性经营销售商场。  相似文献   

11.
庞洁 《出版参考》2010,(3):34-34
读张大春的《聆听父亲》,他对家族的历史娓娓道来,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讲故事,讲的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童年的玩伴陆宽说了一句话“住进一个没有命运也没有浴缸的房子”,这个新鲜发亮又荒谬的句子是否出自华特·迪斯尼的卡通片无从考了,张大春写道“这里面一定有误会,也许为卡通作翻译的家伙搞错了,也许配音说错了,也许陆宽听错了。  相似文献   

12.
阮观荣 《青年记者》2008,(11):51-52
有了范长江新闻奖,还有必要设韬奋新闻奖吗?为什么不用“邹韬奋”的姓名而用“韬奋”笔名设奖?邹家华副总理能给用他父亲“笔名”命名的“韬奋新闻奖”题字吗?本文讲述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董瑛 《陕西档案》2014,(2):43-43
最早与档案结识,一部分是受父亲影响。父亲50年代初毕业于凤翔师范,一生做人正直、慎独、条理。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这些东西是该给你的时候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子郑重其事地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有小时的照片、毕业证、病历、住院诊断证明等,父亲称之为"家庭档案",叮嘱我要妥善保存,以免日后用到。  相似文献   

14.
刊中刊     
《视听界》1997,(4)
我的父亲没有给我们遮风挡雨的“官伞”,也没有给我们足以炫耀的“财产”,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广播”,他为广播事业执着奋斗的精神,却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5.
陈磊  罗诺 《新闻天地》2010,(3):33-34
“我想这只股票是我推荐给他买的,他电话里跟我说赔了,在这件事情上,他要是和他父亲张思照乱说,会影响我和他的关系,干脆给他点钱,把他的损失补上。”覃辉后来向警方如此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17.
四年前的下午,在他踏回体育馆路篮协办公室的那一天,他许下的诺言“一个曾经的莽撞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大郅回来了!大郅不会让你们失望”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福     
昨日读报,读到两则关于读书的消息,忽然在脑际蹦出一个挺特别的词:读书是福。这个“灵感”使我感到兴奋。《北京日报》上的消息说,在书市上,一个学生对卖书的人说:你看有什么好书给我挑150元的,不管什么书,只要有气派就行。原来他是一个司机的儿子,他们家新分了房子,父亲购置了书橱,但家里没有书,他父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一年,周树人(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教书,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在课堂上写游戏文章《绰号赋》,并与同学们给鲁迅取了个“假洋鬼子”的绰号。鲁迅知道后,并不苛责他们,仍然在期终品行评语栏给予“及格”。从此,学生们对鲁迅格外敬重了。这个爱淘气的学生叫胡愈之,他不仅调皮,而且还是一个“小报迷”,爱读书报杂志成癖。放假回家,一头钻到他父亲以前订的《申报》、《汇报》、《新民丛报》以及《浙江潮》等报  相似文献   

20.
迟到的礼物     
易名 《新闻世界》2007,(8):43-43
一位年轻人即将大学毕业。他一直渴望拥有一辆跑车。于是,他跟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随着毕业典礼的临近,年轻人期待着父亲给他一个惊喜。终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