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①,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②,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关于政党问题的认识演变,是从崇拜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立宪政体、政党政治,到逐渐对它怀疑和失望的过程;是对中国的北洋政府从幻想到失望和抨击,对当时中国的各派政党则从有时否定和讥讽,有时规劝和肯定,最后则逐渐失望的过程;也是逐步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排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缠绕,逐步认识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特别是认识在中国建立新的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必要性的过程。在这种思想演变的过程中,李大钊于1920年初与陈独秀“相约建党”,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却不是太深厚。  相似文献   

3.
谈文锦 《学语文》2004,(4):17-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义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课后练习一问题1:(文章开头)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教师教学用书》给出对方论据的答案为: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二、不久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简单点说就是三点:①自夸“地大物博”,②只希望国联,③一味的求神拜佛。本人以为这种看法深为不妥,可以说是与对方论点大相径庭的,对方由这样的论据是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结论的。  相似文献   

4.
对国联的期待是上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重要思想政治主张,也是其外交理念的反映。其具体表现是,对《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持认同的态度;视国联为帮助中国现代化与联合世界制日的工具。反映出民族主义视野下他对海斯式国际主义理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 ,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政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拥护、认同、中立、调和、厌弃到对立的发展过程。这种认识的演变反映了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政权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史上政党关系的形成和战后中国政治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态度曾经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与我国革命的发展相适应,又与鲁迅的思想发展相统一。概括地说,他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接受而改造到失望而抛弃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革命的辩证法,贯穿于鲁迅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特征。分析、研究这个过程和特征,不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鲁迅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决"原则在17世纪已经提出,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真正实施,国际联盟(国联)是推动"民族自决"原则实施的重要力量,而欧洲是国联"民族自决"原则的主要实验区。在实施"民族自决"原则的过程中,国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不少民族地区争端。国联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实施反映了当时世界对"民族自决"的理解,虽然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其进步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职教论坛》2012,(34):49
覃丽君、王建梁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9期中撰文,介绍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中所指出的当时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六大问题,提出的七大建议,并分析了该报告对于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国联教育考察团全称为"国际联盟教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7,(5):17-23
1932年4—6月,国联调查团就中日冲突起因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地调查。在大连调查访问时间虽然不足一周,但由于"关东州"系满铁本社所在地,满铁牵头为做好接待、施加影响而不择手段、不惜血本。对满铁为国联调查团在大连"量身定做"活动轨迹的全面揭示,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透视出满铁在日本侵华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姚瑞 《文教资料》2010,(26):26-27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一种希望与信仰。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许多人的“美国梦”击得粉碎,他们对现实逐渐感到失望。这种状况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本文以《嘉莉妹妹》为例,通过嘉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来分析这部作品中反映的“美国梦”的虚无及幻灭。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始终存在着联系,并随着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不断分合。民主党派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围绕着民主与爱国两大主题,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进行不懈的斗争;但由于种种历史和时代因素,民主党派又多次对国民党产生希望和幻想。在这种斗争与幻想、希望与失望的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民主党派对国民党的认识逐步趋向全面、正确,从而指导其斗争不断深入、广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下,各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抛弃改良主义道路,最终走上革命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读者都对文学有一定的期待,但是这种期待往往不能完全实现,会出现阅读过程中的“失望”,正是“失望”成为读者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的契机。在“失望”之余,发现的是新的思想、新的写法等。  相似文献   

13.
杂文最能体现国人的人格变化。建国后杂文创作的几度沉浮都清晰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人格的嬗变,同时,这种嬗变也直接地影响着杂文的品格。无论是“坚毅反叛”型人格,还是“三家村”人格,抑或“嬉皮士”之风莫不如是。从文化人格视角上考查当代杂文,利于找出国人人格中的利弊,同时为杂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曾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也是中学和大学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二单元第二课、第四课分别就专节介绍了国际联盟的成立、概况以及它的活动与评价。然而,对于国联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历史的误解,如高中教材虽然提到了国际联盟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洋官员是一个特殊的中介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迫于外交上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派官员出洋考察或常驻办理外交。这些走出国门的出洋官员,是最早一批亲身观察和体验西方化与社会的中国人。他们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了对西洋明的印象,并将之转达给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对中西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近代国人认识西方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改变了西方殖民列强对当时中国人民愚昧无知、不堪一击,可以任意凌辱、分赃宰割的印象,沉重地打击了其嚣张气焰,保护了中华文化和文明,激起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然而,西方学者对这一运动的认识却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了数次较大的变化,这其中反映了他们研究方法与视角上的转变,而这些观点中最接近中国学者观点的“中国中心论”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论述了这种局限性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局限性所带来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不顾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的阻挠,坚持将日本侵华的事实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按照《国联盟约》有关规定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敦促国联通过有利于中国的决议案和报告书。此后,南京政府加强与国联的防疫合作,积极推动各国贯彻国联决议精神、制定和实施“援华制日”的具体措施,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思想,除积极入仕之外,还有自适的一面。诗人在永州时期创作的自适主题的诗篇,其自适思想,经历了怨愤中的自适、失望中的自适、积极中的自适三个阶段,变化过程反映出诗人在这一时期思想由怨愤、郁闷、失望到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仔细措辞     
一个人的话语可以反映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积极的人话语中充满激情和希望,消极的人话语中满是委屈和失望。同样的,话语也影响着人生态度,想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吗?不妨从改变说话方式开始!  相似文献   

20.
近来,反映国人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中国式"现象见诸报端,引发国人热议。"中国式"现象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现在的社会风貌,是"中国问题"的代名词。但无论是行人无视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还是民众普遍安全感、幸福感较低,其根源仍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只有从这一点把握,才能正确、合理地认识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