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林林总总的客观事物中,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记者的基本素养,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主要的工作能力。西方新闻界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 笔者总结20多年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亲身实践后深深感到,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  相似文献   

3.
王媛媛 《报刊之友》2013,(3):129-131
跑口记者如何跑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跑口记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从跑口记者找准自我定位、新闻是跑出来的、“刨”字上见真功夫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让跑口记者认清实行新闻跑口制度的好处,进而揭示如何经营自己跑口单位以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更多的新闻,最终实现整合所有资源,为跑口记者所用。  相似文献   

4.
国外新闻采编人员职称、职务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报纸、通讯社的体制不同,记者、编辑职务系列以及工资、报酬也大不一样。 一、美国 美国没有统一遵守的职称规定,各报社、杂志社、通讯社都有自己相应的制度。 一般地说,编辑分为四等:“总编辑”、“编辑”、“助理编辑”、“初级编辑”。初级编辑下面还有实习生,不属于编辑职务。“初级编辑”相当于中国的编辑,“助理编辑”就有发稿权。 记者分为三等:“高级记者”(即“资深记者”)、“记者”、“助理记者”。记者低于编辑,有的高级记者甚至可能只相当于助理编辑。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紫米油盐酱醋茶。足见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是多么贴近。也可能正因为此,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重大变动的报道,常会引起上下左右不同程度的非议,以至于在当今的经济记者圈中,不少人对“热点”、“难点”新闻避而远之。“逃避”没有出路。记者,特别是经济专业记者的“天职”,就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济生活中的新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7.
《新闻实践》2010,(8):27-27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非政府组织“新闻标志运动”7月5日发表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全球总计有59名记者殉职,比去年同期增加6人。统计显示,殉职记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为墨西哥,共计9人。法新社报道,墨西哥殉职记者人数多的原因可能是,墨西哥贩毒集团和有组织犯罪集团有“捕杀记者”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工人的位置在车间,农民的位置在田头,战士的位置在哨卡……那么,记者的位置呢?可以说在哪儿都可以,因为他要反映各条战线的人和事,不可能有固定的位置,更不能整天蹲在办公室里。对此,著名军事记者、作家魏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好:“记者的位置在一线。”这“一线”二字,就科学、准确地把记者的位置定好了。换句话说,记者不管在哪儿,非要到第一线不可。“记者的位置在一线”,就意味着记者必须直面生活、融入生活,工作并不是8小时工作制,也没什么上班下班之说。著名记者田流说过,记者一睁眼就应当而且必定是在“班”上,也就是说应时刻处于工…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往中。本来所有提问都是由记者率先发出的,但有时“主动权”却掌握在被采访者手里。这正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遇到的尴尬。记者是社会大众与信息海洋之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上自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记者所面对的公众并非是“千人一面”,你和这个人交谈,对方会觉得“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但和另一个人谈同样的话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拒绝采访,是记者经常会遇到的难  相似文献   

10.
新闻改革的呐喊,现场新闻的呼唤,促使大批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到新闻的活水源头去捕捞“活鱼”。然而尽管新闻现场的客观存在对每一个记者是“老少无欺”的,可每一个记者对现场的反映却不是绝对公平合理的。同样的现场,记者的眼力不同,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可能有眼无珠,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的可能慧眼独具,敏锐地抓住具有价值的新闻。现场采访既是对记者现场观察能力的锻炼,又是对记者选择、摄取能力的严峻考验。有人认为,到了现场,  相似文献   

11.
一“独家消息”落手记“独家消息”(SCOOP)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所梦寐以求的罕物。正因为这种消息不那么容易得到,所以它往往是通过不正常——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弄到手的。为了角逐这一罕物,当记者的确实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从重金贿赂机要打字员到偷盗行窃。一个记者弄到一条重要的“独家消息”,他本人可能立即获得提升,然而同时也可能有一些同行由于“失职”而失业。所以“独家消息”总多少带  相似文献   

12.
近来听新闻界的一些老兵、新人说,如今记者分四等,“一等记者炒股票,二等记者拉广告,三等记者会上泡,四等记者傻写稿”。听到这种评定记者“职称”的议论,我的心弦就悠然响起电视剧《渴望》主题歌中探索人生是非之声: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的确,谁能告诉我,这样的说法,是戏言、编造,还是藏在心底深处的忌妒、牢骚,或是幽默鞭子的抽打、嘲笑? 在期待答案的同时,我也东想西猜一气。我想,这样评定记者“职称”,可能是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3.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14.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堕落     
《今传媒》2005,(1):36-37
新闻记者,是一群生活在高倍放大镜下的人们。他们既可以因自己的工作赢得声誉与荣耀,又可能在违规行为中身败名裂。 不知何时开始,记者这种“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被某些人一次又一次地玷污。正因如此,记者在人们心目中不再神圣,国人对记者的看法和尊崇也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正是时下某些记者走向堕落之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更是用“记者之患”一词来表达他对目前记者堕落的痛心疾首。在一些记者为了社会的纯洁奋勇战斗的时候,也有一些记者,在违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是多么贴近。也可能正因为此,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重大变动的报道,常会引起上下左右不同程度的非议,以至于在当今的经济记者圈中,不少人对“热点”、“难点”新闻避而远之。“逃避”没有出路。记者,特别是经济专业记者的“天职”,就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济生活中的新闻。近一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在这一方面做了些许尝试。个中酸甜苦辣,不知同行有共感否? 走出“窘境”在于“层层剥笋”  相似文献   

17.
记者都想发现新闻,有时也能碰巧“发现”,但仔细想来,碰运气的毕竟是少数,要发现新闻,还需要另外的功夫———就是你得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新闻界前辈称“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此断言恰如其分。试想,一个记者如果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对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新闻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想履行职责、完成使命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就当不好记者。所以,对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是其自…  相似文献   

18.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19.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20.
谈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新闻报道要求不断出“新”,与周期有什么相干?其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放“马后炮”,跟不上形势?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习惯于唱“四季歌”,内容老一套?为什么有些记者编辑花气力搞出的“得意之作”,过不多久又变成错的东西?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和把握“周期”的客观规律是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