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监察是一种与公民的宪法权利和个人的隐私有紧密联系的侦查手段.我国关于监听的法律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保障国家的法益和公民的宪法权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就像是一座天秤,一边是国家打击犯罪保障公共权利的法益,另一边是公民的个人人权.平衡执法者的正当需求和个人的私隐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执法者可以轻松地窃听公民的谈话内容和个人行踪,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公民的网上浏览记录以及电子商务状况.这些在实践中是极易产生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不利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王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独到创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特别是格物论在今天有重新解读的必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格物论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承认个人权利与尊严的优先性,强调为保障个人权利而改造社会组织,颠覆了程朱理学的旧有传统,为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3.
“先刑后民”即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该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先刑后民原则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公民个人的合法民事权利,而且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以及个别司法人员的主观原因,导致该原则被滥用甚至被恶意利用,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先刑后民原则实际上是公权优先的体现,笔者认为,在现代法治国家,应树立公权与私权并重的理念,国家行使公权力不能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先刑后民原则应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在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良性互动中生成的,对于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唯物辩证法视角考察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内在联系,分析公民意识对促进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良性互动的重要价值,通过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等方式推进公民意识培育,实现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权利至上主义论证的三个历史阶段为启蒙时期社会契约论的论证阶段、反契约论的论证阶段和当代的论证阶段。个人权利在西方启蒙时代以后大行其道,权利至上主义者把权利作为逻辑的前提和目的,个人优先于集体,权利优先于权力,只有个人权利是靠得住的,这反映了西方对政府不信任的传统。但是当个人权利绝对化以后,也意味着生物进化论主导着人类生活,保护个人权利的目的却成为变相侵犯个人权利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诺齐克"个人权利"理论与洛克"自然权利"学说之间矛盾的揭示,我们可以清楚地断定两种权利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诺齐克主张个人完全的自我-所有权不受侵犯是至高的道德价值,甚至自我-所有权是其他个人权利的源泉;但是洛克只承认个人有限的自我-所有权,而且"自然权利"的道德根源并非来自于个人本身,而是来自于上帝,自然法既体现上帝意志又能够被理性认识,从而规范和约束自然权利。既不存在与诺齐克的消极个人权利同义的"洛克式权利",也不存在承认完全的自我-所有权的"洛克式权利",而只存在主张个人拥有有限的自我-所有权的"洛克式权利"。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税收正义是限制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将国家税收行为囿于国家与个人的二元分化。实际上,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二元结构并不是税收正义的全部内容,并且二者难以为国家税收找到合理的根据。在税收正义范畴中,应当是公共利益、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三者的统一,其中,公共利益是国家税收的目的,个人权利是国家税收的前提,国家权力是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关系的工具,只有通过国家权力的合理行使达到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互融,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才是税收正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权利是以肯定方式限制主体自由的社会规范;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权利规范将从严格限制个人的自由权利,转向充分肯定个人平等享有的自由权利,同时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全面和平均的保障方式将相应改变,个人需要自己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和责任;权利规范的这种转变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个人的自由权利予以平等的尊重和充分的保护,同时要求个人独立地承担起与自由权利相联系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个人专业"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方提供的专业之外由学生自主设计的专业,它具有以学生个性化兴趣和目标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发动并主要设计、跨学科等特点。在课程修读方面,"个人专业"需满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双重要求,确定统一的主题或明确的学术焦点,同时学生还拥有跨学科组织课程的任务与权利。它对中国大学的启示是:回归综合性大学办学初心,为学生提供综合性教育平台;回应学生个性化需求,重视"个人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立足高等教育与"个人专业"特性,合理设计课程体系;针对"个人专业"需求,做好专业设置与运行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一个现代的价值理念,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这个理念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特征和要求,又通过其思想传统被理解为人的本质乃至人的价值理想,但是却展开为自由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品格和价值诉求.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开启出自由的新论域,即在由民族主权国家组成的无政府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环境中,对于落后民族来说,自由的基本前提是建立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由此,就有了"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复杂纠葛,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力之间保持有张力的平衡,以保证历史的发展指向这一目标:充分实现了的个人自由实现着国家的强盛.在理论上,是以自由权利为本还是以自由意志为本,意味着不同的思想道路,并且呈现出自由的价值困境,这一价值困境在根本上表达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困境.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自由这一形式性的平等要求着、产生着、保障着实质性的不平等,即实现了的平等一方面具有占有物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因此而必然产生对物的占有的不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开辟着通往"自由"的新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和苏轼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个性气质、人生态度等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风之异。同时从“士文化”的角度而言,李白、苏轼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士文化符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类型。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真放的李白和旷达的苏轼。  相似文献   

15.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16.
韦岚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9-11,20
安东尼·吉登斯对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进行了独特的分解与再组织,围绕现代性的挑战与自我认同的重塑寻求对生存困境的化解,以实现"生活政治"的追求做出创造性的回答。在个体已深深陷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时代,凸显在个体身体上的社会生活意义、体现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行为、个体试图勾画的自我反思性生活图景以及对达成包容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成为重新诠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新体认。正是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中,深化了自我认同所蕴含的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海明威“准则英雄”的独特魅力及其悲剧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西方学史上堪称一代宗师,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故事已完全溶入他的悲剧艺术创作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海明威式悲剧英雄,成为美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海明威的悲剧英雄,人们亦称为“准则英雄”,或日“生命英雄”,其特点:一、关注个体生命的律动与命运;二、注重个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中,学的“世界”是一种深度的标志和话语权力象征,“民族”则是对于主体性的维护和多样化的呈示。深度追求是民族学和世界学的共通点。扎根于传统化,作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生命追问,民族学就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和鲁迅在各自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地探讨着个体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硬汉子”和“软汉子”是以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着的两类人的人格象征,他们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海明威热情讴歌了桑提亚格式的生活的强者,而鲁迅则痛惜地否定了涓生式的生活的懦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