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效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同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  相似文献   

2.
西汉王朝建立在长期社会动乱的废墟上,但经过高、惠、吕后、文、景时期至武帝初年的休生养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呢?笔者认为,必须运用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去考察当时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才有助于寻找完整的答案。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西汉政权遵循客观经济的自然发展,“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为社会生产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同时辅之以经济立法,通用物质利益刺激人民的劳动兴趣,使农牧工商得到全面发展。 (一)农业的复苏西汉政府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困境,首先抓住农业生产这个中心环节。通过招抚流亡,复员士兵,解放奴婢等经济法案以充实农业人口;采取减免赋徭,救济贫民等经济措施使他  相似文献   

3.
西汉王朝建立在长期社会动乱的废墟上,但经过高、惠、吕后、文,景时期至武帝初年的休生养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呢?笔者认为,必须运用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去考察当时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才有助于寻找完整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清初流民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即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灾荒饥馑与兵燹。顺治朝禁止内地民人开垦蒙地是为了让流民尽快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垦复荒地 ,使“差赋有出”,这与清廷在内地推行的“劝垦”政策并不矛盾。清廷封禁蒙地的前提和着眼点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宁辑边疆”,从这一点出发 ,使得其对内地流民的政策呈现出禁止——有限制地开放——再禁止的特征 ,其中不乏民族隔离的意图 ,但更表明了其对蒙古各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大量史实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流民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 大量史实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流民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英国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民和贫困问题,对英国社会冲击很大。近代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流民问题。造成流民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圈地和兼并、人口因素、通货膨胀、兵匪兵祸、自然灾害等。两国虽然近代化的时期相差300多年,但在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却惊人的相似。仅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探讨西汉后期奏疏与前期奏疏风格的不同,着重阐释"醇厚"的特点以及文风由"雄肆明快"向"温柔醇厚"转变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两汉之际,面对西汉王朝统治的衰落,社会上出现三种对刘家王朝的不同态度:禅让说、中衰说和革命说。这三种观点相互激扬,反映出西汉皇权的不稳定性。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西汉皇权的合法性存在疑问和天下为公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史学界对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原因尚无一致看法,本文就此问题发表点粗浅的看法,就正于同志们。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正。一东汉后期社会分裂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决定  相似文献   

11.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大量流民的存在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说法认为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批自耕农破产,从而产生大量流民,引起社会动荡;西汉政府在抑制兼并和应对流民方面的做法是积极而有效的。本文认为这些认识是片面的、表象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土地兼并不会直接导致大量流民产生,现实中有较为合理的流民吸纳机制;政府抑制兼并、控制流民的措施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汉后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表现在刺史与州牧的后复罢置上。西汉成帝时,罢刺史而置州牧,既反映了统治阶段对刺史越权既成事实的认可,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引起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职能变化根本的原因,此后刺史州牧的反复罢置则显示了统治阶段内部对刺史职能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统治阶段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曾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不分优劣,因而出现了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现象,刺史向州牧的转化,即封建国家由加强对内部地方官史的监察约束转向全面镇压人民的演化,这种演化在将突破“度”的限制时,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关争,因而摇摆不定。而州牧制的最终确立,则表明封建国家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西汉时期,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及“对偶俪辞”等特征对其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了散文的赋化并为骈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影响的发生与西汉时期思想界特别强调阴阳二元观念和礼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它通过内化为士人对“雅”的审美追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东汉两朝曾连续不断地出现过数量空前的流民,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究其发生过程和最终归属,应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起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现象上看两汉流民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是这一变革的前奏曲,从本质上看则是变革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何以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流民和流民起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下土地和农民的结合不很牢固,容易发生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流民和流民起义既然是由于农民失去土地而引起的,那么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力的劳动者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的土地重新结合,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在黄巾起义后出现的曹操推行的屯田制,正是封建国家利用国家机器调整生产关系的职能,使失去了土地的人与失去人耕作的土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曹操镇压了黄巾起义,却实现了黄巾起义没有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7.
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的小农是避免不了自身破产的。西汉武帝时大量自耕农和佃农破产以后成为流民的问题,虽经汉昭帝十三年的努力,“流民稍还”,但仍然很严重。汉宣帝即位以后,坚持以农为本,发展小农经济,使流民问题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8.
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土地是它赖以生存的温床。封建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当风调雨顺,剥削减轻时,小农经济便显示出勃勃生机,迅速发展;而当天灾人祸并行,小农经  相似文献   

19.
刘向的散文,无论是奏疏,还是《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写作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鉴诫,以挽救当时日益衰颓的国势,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刘向散文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又不局限于成帝时代,而是对整个西汉的社会弊端作了较全面的针砭与批评。  相似文献   

20.
论刘向散文对西汉社会现实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的散文,无论是奏疏,还是《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写作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鉴诫,以挽救当时日益衰颓的国势,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刘向散文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又不局限于成帝时代,而是对整个西汉的社会弊端作了较全面的针砭与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