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及其用于留学教育的经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款留美是中国留学教育史上较为特殊而重要的一幕,它与美国的“退还”庚款密不可分。本文意在通过阐述美国“退还”部分庚款的由来及款项用于留学教育的前后经过,以期共同探讨庚款留美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6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20世纪初期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求知之路,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求索之路上的一个显著路标的近代留学教育,无疑起到了一盏指路明灯的奇效。而作为近代留学史上一场特殊运动的庚款留学,则是这盏明灯中最灿烂绚丽的灯心。三十多年的持续时间,两千多名的庚款留美学生,一大批名震当世的学者专家,无论从质的角度还是从量的方面而言,庚款留学对于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都有着功勋卓著的伟绩丰功。  相似文献   

3.
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高教国际学术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高教国际学术交流张振助庚款留美,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特殊的留学运动。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美国分别于1908年和1924年两次退还的庚子赔款,前后持续30余年,为中国造就了近两千名高素质的庚款留美学生。20~30年代,庚款留美学生大量回...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用英国退赔庚款在青海创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湟川中学”;时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的朱家骅,亲点湖北黄冈留德博士王文俊前来青海建校;学校第一次系统引入国际新式教育理念,其教学与各项活动在青海教育界起到了示范性“模板”作用;湟川中学的建立成为青海教育史上一件标志性文化事件,深远地影响了青海社会近代化进程;王文俊、顾颉刚、朱家骅等人为此建功卓著。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首次依据档案材料及创建者回忆文章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上海市教科院成教所张振助庚款留美,缘于1908年美国部分庚子赔款(1901年,中国与英、美等十四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所规定的中方赔款)的退还,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特殊的留学运动,前后持续三十余年,为中国造就了近二千名庚款...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英庚款留学生,从1933年到1947年共有9届193人,主要是派往英国留学,留学生涯进其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庚款留英生一般都选择到了适合自己的大学。其中,理工科庚款留英生人才济济,留学生涯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文科留英生也卓有成效,留学生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英庚款留学生学有专长,留学成绩斐然,奠定了归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晚清至民国中英留学政策在英国推行殖民主义、中国社会“救亡图存”背景下,以洋务运动中的“海军留英”、民国时期的“庚款留英”和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国对华援助三大事件为中心,整体呈现发展曲折、政策体系不健全和受美、法两国影响大等特点。海军留学阶段,清政府大力派遣海军留英生,英方基本接收;庚款留英阶段,英国跟随美国脚步,推行“庚款兴学”;抗日战争阶段,英国积极推动中英教育交流,以此作为援华政策的一部分。留英教育帮助中国培养了多领域人才,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教育、科技、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高梅 《文教资料》2013,(14):128-130
庚款留美教育是1909年由美国和晚清政府合力实施的留学教育,在这次留美计划中,这批庚款留美学生很具特色,他们留学前英语水平颇高,留学中重视学习理工科,归国后多任职于教育领域,对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批留美学生及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面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的急剧衰退,为稳定留日学生数,日本政府决定庚款补助留日学生。补助政策经多次修改,于1924年3月6日由中国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然而,补助工作并未如预期顺利进行,中日双方关于庚款补助权摩擦时有发生。日方不顾中方接受与否,“独断专行”,做出各种损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举动。庚款补助留日学生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留日教育的延续性,然而,庚款补助系庚款“变更用途”,将对日庚子赔款用于培养有利于对华文化侵略之留日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1909年开始,美国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还给中国,用以支助中国的留学教育,史称庚款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中国当时的一代青年而获得精神和商业影响上的最大收获,但客观上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杰出人才,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从1909年开始,美国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还给中国,用以支助中国的留学教育,史称庚款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中国当时的一代青年而获得精神和商业影响上的最大收获,但客观上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杰出人才,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陆续向中国政府退还从中国掠夺来的庚款余额。虽然英国民间很早就有向中国退还庚款余额的呼声,但是英国政府退还庚款余额的决定和退还行动却一波三折。这一期间英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如美国退还庚款的影响、日本退还庚款的压力和中国人民在退还庚款问题上的反抗斗争都对英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英国战后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政府的退还行动有影响,并影响着退还庚款的管理和使用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清朝末期的留学教育,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和派遣庚款留美学生,并对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14.
潘光旦﹃标准清华留学生﹄吕文浩引言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以19、20世纪之交开始的留日和清末民初开始的留美最为重要。在留美大潮中,育才范围之广、成才质量之高,无出庚款留美之右者。庚款留美生有好几种。第一种是1909~1911年的第三届直接留...  相似文献   

15.
李海军 《历史学习》2001,(10):22-22
本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一批肩负民族希望的中华学子踏上异乡国土,探求科学真理。其中,庚款留学的胡适就是其中一员。另外,像后来在中国学术界颇有名气的任叔永、梅光迪、杨杏佛、赵元任等都是胡适在美国求学的朋友。白话运动就是在他们中间开始酝酿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留美高潮的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美国退还庚款,但也应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主因。在留美高潮的到来之前,民间和官方已通过各种途径重开派遣留美学生之路,这为留美高潮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庚款留学开始后,晚清政府所组织的三次留美学生选拔考试,亦反映出近代中国转型的基本情形。就总体而论,留美高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16,(3):31-34
民国时期,围绕着庚款退赔,教育界与北洋政府展开了实业亦或兴学的博弈;在国民政府确立"庚款筑路,孽息兴学"的方针后,高等教育界内部对于优先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还是私立高等教育又展开了教育近代化的选择权之争。民国私立高校积极争取庚款,并取得了相应资助。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强力支持、受庚款分配原则的限制以及"政治的或友谊的因素"的影响,私立高校谋求庚款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18.
庚款留美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学术教育的发展。在求知海外的岁月中,这批学子接受了不同学术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志业理想。以胡适和吴宓留学时期的日记为基础,考察二人的留学生活,可知正是留学岁月中从师、取友以及本人的学术旨趣这三个方面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胡、吴二人日后的治学乃至人生。  相似文献   

19.
容闳作为近代赴美留学的第一个中国幼童,拉开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序幕。容闳学成回国后于1872年起组织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是近代中国官派留学的先声,直接影响了1908年开始的庚款留美运动。晚清幼童出洋肄业的破产,是中学与西学冲突的真实反映,与美国国会的排华阴谋有一定的关联,也影射出容闳尴尬的边缘人角色。  相似文献   

20.
清末及民国时期,湖北官府及广大学子在留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地开辟各种留学途径,从而使该地区学子出国受教育的渠道或方式渐呈多元化的开放格局。虽然不同时段的留学渠道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以省费、自费、庚款留学为主要路径,辅以其他新的留学方式,而且相同的留学途径(如省费留学)在不同的时期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所有这些变化,向人们呈现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万千气象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