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栋 《考试周刊》2012,(43):132-133
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已有多年,虽不能说经验丰富,但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心得,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心得。1.回归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课本是会考命题的根本,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学生只有熟悉课文,打好基础,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相似文献   

2.
正"单元过关"教学法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提高技能和素质(尤其是自学能力),可以达到其他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现将"单元过关"教学法介绍如下,以求抛砖引玉.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1.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一章"卤素"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课前教师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大概念"是指向数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的学科内容,应当贯穿于数学课程,被学生认知、理解和应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紧紧围绕"大概念"确立单元目标,抓住教学关键,抓实单元练习,重视单元检测,提高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效率,让整体性教学带来更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洪心琴 《广东教育》2004,(12):34-34
一、理论依据和目标描述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熟悉和掌握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过程。笔者构建并实施了英语“句型过关·语篇建构·综合表达”三位一体的写作教学方法。二、实施过程第一阶段(高一下期)句型过关1.学习简单的六个基本句型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句子的结构,从课文中找出符合这六个基本句型的句子作为例句,如高一下册的第一个单元中有:Thepeachwasabitgreen.(S+V+P)Scoresofpeoplewenttotherestaurant.(S+V)Chinesefoodcontainsalotoffruitandvegetables.(S+V+O)You'dbetternotgivehimanysugar.(S+V+O+O)Iadvi…  相似文献   

5.
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是由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所联结而成的知识整体。复习的目的是梳理有关的概念、公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复习课中能竖成线,横成片地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就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并以基本结构为指导,就能抓  相似文献   

6.
介绍“单元过关”教学法,该法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较好地提高其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段及其转化特点。一、概读--"薄"。概读就是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把书的内容概略的读一读。概读有利于掌握学习材料,有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数学大师华罗庚指出,读书学习要经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穷”的过程,这既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权力倡导的学习方法.他说:“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了深入的探讨,在每页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出.邓扰会觉得更*了.但是,当$们真正自们地了解了书的内容,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通了全书的物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历了,愈是懂得远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经历的过程.”可见,由薄到厚就是对所学知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9.
华罗庚先生倡导学习应是“由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他指出:“咀嚼、消化、理解、融会贯通了,就会‘由厚到薄’”,那么在数学复习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呢?众所周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数学就意味着掌握解题,所以笔者认为:在夯实双基之上,深入、全面地探索问题的奇思妙解,就能活跃学生的认知系统、思维策略和创新意识,就能使知识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10.
人类历史悠久,因而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对这浩繁的史实,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中要讲究方法,抓住环节,弄清道理,找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增强记忆。如何增强记忆,谈谈个人几点体会: 一、规律记忆: (一) 抓历史发展规律: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具体史实的阐述,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所谓抓规律,首先是抓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做到心中有纲、纲中有目。拿中国历史为例; 1.原始社会:分两大阶段,(1)原始人群,  相似文献   

11.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在中考的全程复习中处于基础性阶段,也是先导性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其重点是梳理基础知识,巩固概念与规律。一轮复习的基本要求是控制难度,抓纲务本,夯实双基,全面复习,单元过关。中考试卷的难度7:2:1的分布,可以间接说明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的功能主要是复习旧知,巩固和深化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为后续复习扫清了基础性知识的障碍,为中考物理的二轮复习以及考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中化学“单元过关”教学福建省松溪一中吴昌强“单元过关”教学法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提高技能和素质(尤其是自学能力),可以达到其他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现将“单元过关”教学法介绍如下,以求抛砖引玉。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知识容量大、概念多,吃透教材,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视学情分层教学,是为本课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从文明的概念入手,掌握文明产生的标志,认识不同地域文明的共性与个性,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这些特点和差异,分析形成文明多元特征的复杂因素,以培育时空观念和基于唯物史观探究、解释历史的素养.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初中阶段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初中生对数学的一些基本关系、公式和概念已经了解、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但由于学生间学习能力的高低,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很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我基本同意奚介凡同志对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的简单概括,即“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些使学生能够借以获得正确理论认识的基本史实(重要年代、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历史概念”。然而,对这个概括的理解,我们有出入。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学>2006年第7期中刊登的"关于复分解反应概念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发人深思.该文的确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的判断和基本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笔者与"探讨"有不同的观点.其主要分歧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本身,而是在于初三化学是化学教育和教学的启蒙阶段,在教学中究竟如何使学生学好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这一点.特撰文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造就品格.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是记忆史实和积累储备史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都是建立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那么,同学们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牢地掌握史实和理解历史,这就需要讲究记忆方法。从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看,都突出了教材基础知识的主题地位,重在考查历史事件、人物、概念和结论的再认和再现。下面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内容为例,谈谈同学们如何去记忆和掌握这一战事及其相关史实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大家知道近些年数学中考试题中几何部分所占比例为40%左右,呈现形式为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下面就最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出现的平面几何试题谈谈个人看法.1.通过抓基本图形,让学生熟悉几何证明的基本套路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  相似文献   

20.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掌握数学方法与过程的关键,也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概念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兴趣。 针对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抽象、枯燥现象,以及学生易出现生吞活剥、学用两张皮的问题,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