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汪庭银 《文教资料》2010,(26):84-85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进行简要的分析。对教学的主导性.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可行性设想,目的是能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加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教了多少年的语文.对“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个观念已是深信不疑.所以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把这个“工具”(时髦的叫法是“载体”)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讲一通,不过讲来讲去都离不开准确、鲜明、生动之类.这也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学习惯。初中语文新课标把语言教学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言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本任务。这让我隐隐感觉到语言观似乎有什么变化.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什么变化.故而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仍然和过去的一样。还是先“意”后“言”,重“意”轻“言”,还是“言”如何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那个“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温晓芳 《文教资料》2011,(18):49-51
现代汉语中用在谓词前边的“正”、“在”及用在谓词后面的“着”词性不同,但是在单独使用或搭配进入组合时却体现出共同的语法意义.而在很多句法环境中却不能互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5.
我们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诸如“痛”和“痒”之类的词。究竟在英语中该怎样表达“痛”和“痒”呢?Ⅰ.ache,pain作名词用,表示“痛”。例如:1.他昨天头痛。Hehadaheadacheyesterday.2.她的胃一直在痛。Shehasbeensufferingfromstomachaches.3.母亲浑身疼痛。Motherhasachesandpainsallover.4.那孩子痛得直叫。Thechildcriedwithpains.5.我觉得有点儿痛。Ifeltsomepain.6.奶奶常常背痛。Grannyhasapainintheback.Ⅱ.ache,pain作动词用,表示“痛”,这时人身上的某一个部位常常在句中作主语。例如:1.…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左”与“有”多次出现.如“左派”、“右派”、“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等,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业琴 《考试周刊》2012,(41):170-171
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两课”实践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和“两课”教师共同关注的目标。作者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方面探索“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加强“两课”实践教学.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0.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听课体会.认为当务之急是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知行统一.树立“学为先”的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于静 《考试周刊》2011,(64):35-35
高效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学”与“思”的统一.是“接受”与“探究”的统一。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中,并在实践教学中检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中国教学改革逐步形成自己的关键词:一是“主动探究”,与之相关的词语和教学实践包括“自学辅导教学”,“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等:二是“情感意志”,与之相关的词语和教学实践包括“美感教育思潮”,“科玄论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是“生活实践”.与之相关的词语和教学实践包括“生活教育思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相似文献   

13.
赵培明 《山东教育》2005,(34):46-47
1、怎样教学“9加几”;2、怎样教学“可能性”;3.怎样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4.怎样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初中二年级数学“正方形”教学的两个课例分析与反思.试图反映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发现的学习与基于接受的学习.比较两种“课堂互动”方式下师生的活动、思维的层次、教学效果等,即比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问答的“质问式”与“对话式”.以教师为主的互动.或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提出新的教学建议,研讨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的知识.通过课本例题的学习起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和研究数学科学领域.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但当他们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学海无涯“乐”作舟.“数”路通畅“趣”为径。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谭学 《中学理科》2007,(9):70-71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有序进行,新课程将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到“公民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这都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转向,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等较以往都有很大的改变.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从过去“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改变自己的传统角色,适应并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自深圳市宝安区践行胡滨教研员提出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以来.新课标的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成为避免低效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等学习方法”.主张“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