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全球炎黄子孙的共识与心声。然而,要想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得以弘扬,必须明确回答如下一系列问题:第一,中华文化究竟优秀不优秀?为什么优秀?第二,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究竟还值不值得弘扬?为什么值得弘扬?第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对于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究竟有什么重大意义?回答不了第一个问题,便无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回答不了第二个问题,便无从体现时代性;回答不了第三个问题,便无以明确我们民族肩负的伟大使命。上述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中华文化之精魂——弄清…  相似文献   

2.
兼容并包──中华文化之传统杨炳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八个字是对它的描绘,还不足以表述其特征。中华文化的特色可以概括出若干条。但笔者以为,最核心的莫过兼容并包,或者说兼收并蓄。从发展上看,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不断扩展的。且不说北方南方,长江黄河...  相似文献   

3.
羌文化──中华文化的又一根编者按:已故著名老一辈史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徐中舒、蒙文通、顾颉刚、任乃强、冯汉骥、胡鉴民、邓少琴、邓子琴、缪钺等先生,对巴蜀文化与中华文化具有精深独到研究。本刊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方针,特将诸先生的有关论述加以摘...  相似文献   

4.
避讳之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发生于什么时代?它的根在哪里?一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避讳发生于周代。但到了近代,随着对甲骨文研究的深入以及现代考古学的确立,人们对避讳起源问题又有了新的见解。下面对各家学说作一扼要介绍。1.避讳始于周说。此说最早出自《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  相似文献   

5.
寻文化之根     
寻文化之根任继愈中华民族有2000年政治统一的历史,政治统一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外因;足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因,则是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哲学世界观,和长期培育而成的民族意识。秦以来有全国共同的汉字(书同文)有各族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行...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4,(4)
<正>~~  相似文献   

7.
吕善终 《寻根》2013,(3):116-117
"紧走慢走,三天走不出大汉口";"紧说慢说,三天也说不完汉正街"。汉口因江而起,因商而兴,汉正街正是这沧桑的见证者。最初的汉正街是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凡冠以"正街"之名的街道,必然是城市的动脉。历经数百年变迁,如今的汉正街俨然一片街  相似文献   

8.
~~寻文明之根 探风俗之源@黄永年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0,(5)
<正>~~  相似文献   

10.
游修龄 《寻根》2005,(1):119-123
麋鹿在中国先秦古籍中单称鹿,甲骨文的鹿字,即是麋鹿的象形描绘,突出雄麋的一对大的分叉之角、引人注目的大眼睛和四条善奔跑的腿。现在楷书的鹿字,其上部的“广”,看不出是麋鹿角的变形,下部的“比”还可以理解是四条腿的变形,中间是单侧大眼睛的象形,总的看,还可以使人联想到它与甲骨文的鹿字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古籍中的单词鹿虽即麋,但麋字出现以后,单独的鹿,既可指麋,也可指其他的鹿。  相似文献   

11.
水是自然的元素,也是生命的依托。人类对于水的需要,就如同一切生物体对阳光与空气的需要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文化,是在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才在社会实践中逐渐产生出来的。可以说,中华早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得益于绵延千里滔滔不绝的黄河与长江水。  相似文献   

12.
13.
在探讨中华文化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上,过往学者多是著重研究西方传教士或基督教中人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课题。一般来说,基督教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对中华文化的排拒,西方传教士初期是采取比较消极的、批判性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视之为“异教文化”,甚至认为它是属于“邪教”。第二个时期是对中华文化的接纳与尊重,基督(新)教传教士如狄考文(Calvin Mateer)、理雅各(James Legge)等开始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乐意正面地肯定中华文化、甚至著手钻研、学习及欣赏中华文化。理雅各的翻…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信息网是文化部注册的政府网站,其目的是向国内外普通用户提供大众化的文化性知识信息,使之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目前,中华文化信息网主页上设置了文化部政府主页、文化信息、数字图书馆、文博天地、文艺动态、音像世界、文化中国、每周一书、中国演艺界、美术长廊十个分主页。各部分主页向广大的访问者及时提供不同方面的最新文化信息与文化动态。中华文化信息网的建设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融入了高科技的行列,使我国的文化资源在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发挥出更大的艺术价值。中华文化信息网的网址是:http//ww…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行将结束,21世纪即将来临。在这个时候回顾一下本世纪的中华文化态势并瞻望其在下一世纪中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在20世纪中,中华大地经历了两大社会变革。其一是本世纪初叶1911年的辛亥革命,导致了数千年帝制的推翻和民国的肇建。其二是本世纪中叶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华夏的胜利。两次革命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中具重大意义,同时也对中华文化造成巨大的撞击。这一撞击导致对中华文化的漠视与淡化。展望21世纪,总的说来有两大趋势。一方面是全世界的经济联系愈益密切,从而形成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另一方…  相似文献   

16.
刘松余 《寻根》2013,(4):132-138
3500年前,今天的武汉市汉口城区是一片水乡泽国,在汉口北郊的傍水岗地上,有一座盘龙城。商代盘龙城遗址被发现后,先后被确定为湖北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相似文献   

17.
金鸡报晓,腊梅争春。迎着东方的第一缕曙光,2001年来到了,21世纪开始了。回首20世纪,中华民族通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又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与人类前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文化的三种“类型”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变动世界的新希望》(New Hopes for a changing World)一书里说,人类的问题有三: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人与人的冲突,三是人与自我的冲突。狄克逊(R.B.Dixon)在他的文化的构造(The Building  相似文献   

19.
近200年来,以儒家传统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挫折。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尾,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院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①。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摧残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哪知由70年代开始,亚洲经济起飞,日本与所谓的四...  相似文献   

20.
晏慎钧 《寻根》2009,(5):132-133
河南地处黄河中游,是炎黄子孙的重要发祥地,汉族的姓氏大多源于中原。 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尤其朝代更替、天灾人祸等因素,中原人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特别是自秦汉到唐宋时期,河南人曾多次大规模南迁。过去民间有句古话:“宁肯往南迁一千里,不愿向北挪一砖地。”其中影响深远的两次人口大迁移均在唐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