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宝仪 《教育导刊》2004,(11):32-34
心理适应能力,顾名思义是指心理适应的能力。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态度、情感、性格特征、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心理适应可分为不随意适应和随意适应。前是指上述诸方面在周围环境孺染或影响下,不需作出特别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而后则要求个体以意志和理智来促使自己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2.
蔡先锋 《考试周刊》2011,(75):142-142
我们要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改造环境,使环境合乎人们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改造我们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要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若想良好地适应社会,仅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是不够的,社会在思想状态、道德风尚、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对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育锻炼以特有的优势,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成为提高人们社会适应能力最为重要而且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工作上的不适应、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知识技能上的不适应等等。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主体能力素质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完成角色转换,成功走向社会。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使主体与客体协调…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新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发生改变,相应地就要求个体作出相应的回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需要大学新生要积极主动回应,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以适应变化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了解和把握大学新生在环境适应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新生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和锻炼和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大学新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相似文献   

5.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在面对社会环境时,能够针对社会复杂的性质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进行调整,使自己在短时间内融入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鲜明的个性、创造意识及竞争意识。笔者阐述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并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6,(7C):86-87
心理适应能力,又称心理适应性,指的是个体得种特征互相配合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人,在碰到各种紧急、复杂、令人恐惧或危险的事物时,仍能安然处之,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出自己原有的能力和水平。而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人,一旦遭遇到自己先前未经历过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  相似文献   

8.
心理社会适应性,又称心理适应能力或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度。它与人的智力有关,但更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它反映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强的人,在遇到各种复杂、困难、紧急、令人害怕或危险的情况时,仍能泰然处之,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原有能力,甚至超常发挥。而那些适应性差的人,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如考试、比赛、上台发言、重要活动等,就容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表现失常。了解自己的心理社会适应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是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基础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交往意识是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不断加快。这就需要学生逐步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新课改理念认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那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活紧张的节奏和残酷的竞争要求人们对身处的环境有高度的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的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发展社会适应性,是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我们认为,社会适应性包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沟通理解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适应能力,本课题组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适应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结果,探索出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此套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考察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沟通理解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  相似文献   

12.
提示适者生存,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理调节能力,它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基本前提。那么,你的心理适应能力如何呢? 自测下面有一套测试题。请你认真地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a.是;b.不确定;c.否”的选择。 1.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你是否并不感到陌生,并能很快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a;b;c)  相似文献   

13.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当中,可以针对社会复杂性质对自身心理、身体素质进行相关的调整,让自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伴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就业人员不单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及专业能力,也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造、竞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要教育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充分的自信心,持久的意志,受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  相似文献   

15.
代伟  姜华 《西藏教育》2008,(7):46-46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为了提高青少年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在事情发生前向青少年灌输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理论或事先拟置特定的环境让青少年置身其中以增强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范英华 《考试周刊》2013,(10):104-105
社会适应是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对人的健康有直接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因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健康。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忘却烦恼和苦闷,消除不良情绪和孤独感,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适应能力培养适应能力指毕业生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主要是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和适应企业环境能力。职业学校毕业生跨出校门走上社会时,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往往表现出不适应。因为原来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处于被监护、被照顾、被教育的地位,对社会的复杂、生活的艰辛不甚了解,一下子要求他们自立、自主、自律、自爱,可能会不适应。如嫌生活环境恶劣,怪工作制度苛刻,恨人际关系无情等。另外,他们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在谋职、就业方面还存在幻想,缺乏自谋职业意识和谋职能力。毕业生初到企业…  相似文献   

18.
万安 《作文与考试》2023,(10):62-6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是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适应自己?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要素之一,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即个人的心理能力在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作出的反应评价,个人接受外部事物后,自身内化的自我认同系统。它是一个人自幼年起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它是主导个人立身处世的心理行为准绳。它包括个性、意志、情感、智力、世界观、理想、信念、传统习惯等要素。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等对外界事物评价的数量方面,也具体表现在个人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生活等综合行为适应能力的完善等质量方面。具…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显然,心理健康成了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使有些学生形成了性格内向、情感压抑、孤僻自卑的心理特征,甚至有的学生在心理上有了障碍或疾病。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诸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并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适应各种环境,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