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社会特征遗传”论,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是在人类心理生成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交互作用论”前提下而作出的探索性推论.它认为,伴随人类需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人的社会性”可以由遗传获得.此涉及科学目前还没法回答的“遗传基因中的信息有无社会性成份”的问题,而该理论则以遗传学现有的实证研究资料为依据,以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框架.所以我们应当对它作认真地分析和审视,正确认识它的理论价值,而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2.
张琳 《当代教育论坛》2006,(11):125-126
一、对话论的理论依据: Johnson的对话论主要是以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会话论为依据。维果斯基(1978)在分析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因时指出,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与人的活动性质有关,人的活动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智力心理是脑的机能。在人类,言语的形成使第二信号系统逐步完善,导致人脑机能超过剩,与动物脑相比出现了质的差异。遗传决定的是种的共同特点,保证人类或动物种智力水平的质;环境影响智力,是在遗传基础上决定智力量的实现。教育作为特殊环境,对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一直关注着人,认为人具有自然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人的"三性"分别从人的自然本质、人与动物最终相区分的一般本质和人与人相区分的特殊本质三个层次上全面的界定了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完整形态.这为比较文学中分析人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主体概念和正确的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首先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一层不变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评述了克隆技术,对克隆技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分析,力图消除人们的某些误解和恐惧。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六种依据、两种思路与两种倾向。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注重两种倾向——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于适应与发展应成为心理健康考察的基本对象,并最终落实在对心理机能的评估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心理机能上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六种依据、两种马克思与两种倾向。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注重两种倾向-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于适应与发展应成为心理考察的基本对象,并最终落实在对心理机能的评估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平衡说”,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心理机能上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更多地以“后弗洛伊德派“来称谓艾里克森并认为他的人格心理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但是随着对其理论的逐步认识与分析,却发现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图从对构成艾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自我心理学,心理社会的发展,心理治疗的目的与手段)的阐述与分析来谈谈艾里克森人格理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论心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教育是为培养教育对象良好心理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工作。本文对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地位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说谎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对社会和人际之间的影响很大。谎言可能会破坏社会与人际和谐,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对说谎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说谎行为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人的需要——论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军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126-127,125
本文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需求出发,总结和归纳了人性化设计的主要特点,并就人性化设计内涵作了较深入、概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引入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两方面对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认识人的本质的前提,揭示人的本质及其特征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在于机体的自然属性及其功能方面,而在于其社会性(实践性)方面。人的大脑等机体及其属性功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活动)中进化发展的。对于人的本质的把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教育本原等问题的回答,必须超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研究思路,必须超越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线性研究范式,而应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研究人的发展及其教育的规律。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出发,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也才可能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向前红 《生物学教学》2010,35(11):48-49
本节通过创设情境、互动学习、模拟实验、提出问题、总结强化等多种形式,营造轻松气氛,引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深层审美心理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长期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能够使得人们逐步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克服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成为一切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的人。  相似文献   

18.
刘晓明 《江苏教育》2023,(34):25-29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学科,心理教育尚未形成公认的研究对象。班华教授明确提出:“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机能,心理教育是作用于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表明,心理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心理”与“教育”的结合,以心理机能作为心理教育的对象,显示出其与心理学对象的一致性,突显其“心理性”的特质,通过教育活动改善和提高心理机能,又表现出其“教育性”的特点。如何通过教育活动达到提升和改善心理机能的目的。班华教授认为,可以借鉴维果斯基对心理机能的论述来加以认识,即心理教育的作用机制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的创造和贡献,就在于创造性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艺术地真实地再现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在创作中,他着笔于心理内容,丰满人物的1830性格;强化心理描写的社会性,含义深远;巧妙地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手法,显示娴熟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20.
藏民族文化心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已经内化为一种影响藏民族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文化心理特质。孤立与封闭、开放与融合、群本意识是藏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特点,它们对藏族学生的英语习得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藏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我区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