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发掘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使其在逐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例谈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华军 《小学生》2013,(8):77-77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课标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教学,较好地理解道德观点,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些探究。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4.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制主要围绕着大课程的纲要,其分别是《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而据我国《纲要》强调,该课程的活动性较为突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5.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6.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感到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充分激发,往往是你精心备课、精密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却连课内容也不是很熟悉,更不用说预习研读了,自然也无从谈起对其进行启发与点拨。在设计人教版高中《语》第四册第三单元古代小说的教学方案日寸,我忽然突发奇想:中国的一些古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课标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宽松、愉悦、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中,我用董文华演唱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  相似文献   

9.
胡祺 《湖北教育》2006,(11):29-33
一、教学案例与评析 《小窗口 大世界》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社会”中主题三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对通信方式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0.
邱祥 《江西教育》2006,(11):25-25
一、通过介绍我国科学技术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不胜枚举,如初中《物理》第二册中阅读材料讲述的古代对杠杆的应用、小孔成像,第三册作业中的曹冲称象,第四册信息链接中的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等,在上相应的课时可适当加入“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并应用比我国迟4-17个世纪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偷决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决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昵?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案例与反思 《做事不拖拉》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长大了”中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钱海涌 《湖北教育》2005,(7):119-120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愉快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快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案例与评点《快乐的邻里生活》为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3课。按照课标要求,本课教学要围绕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邻里和睦相处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围绕认知目标,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不文明不健康的邻里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危害;而在能力目标方面,则要树立为创建文明健康的邻里生活而努力的责任感。《快乐的邻里生活》已从家庭关系拓展到了邻里关系,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次扩大,这一教学内容重在促进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下面,我们借助三个教学案例片段,从“反思”与“设计”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既是德育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在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通过创设情景、参观、表演等方式,提高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时效性。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点滴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7.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三课.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来看.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从生活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18.
赵艺玲老师执教的《让我走进你——可爱的动物》是教育科学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一的内容。此课为福建省《品德与生活》师资培训班提供现场教学研讨,受到一致好评,并获得全国首届品德与生活优质课(录像课)一等奖。本刊本期特选登该课教学简录及其指导教师孙坚力老师的点评,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蔡瑞榕 《考试周刊》2015,(33):130-131
在《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景观教学中,结合诗词歌赋分析旅游资源美感类型,将给学生以新鲜的启迪,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我国的旅游景观,在丰富多彩的景观中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还能推动学生学习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热情,有利于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