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蔽教育意图,教育美在无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意图是教育者在主观上要实现的目的和打算,隐藏教育意图能诱发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展示无痕教育的魅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这是一种人性化、生态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教育内涵,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伙伴意识”,淡化学生的“受教”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意图是教育者在主观上要实现的目的和打算,隐藏教育意图能诱发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展示无痕教育的魅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这是一种人性化、生态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教育内涵,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伙伴意识",淡化学生的"受教"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4.
无痕化教育是基于对人的个性认识,重点考虑学生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的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适应当下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目的隐蔽化,教育过程情景化,教育理念人本化和师生关系伙伴化。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和实施这种教育方式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无痕化教育是基于对人的个性认识,重点考虑学生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的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适应当下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目的隐蔽化,教育过程情景化,教育理念人本化和师生关系伙伴化.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和实施这种教育方式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这更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说教式的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通过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把教学本质"模糊"起来,把教学手段"柔软"起来,把纯洁的心灵"保护"起来,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和谐思想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9.
徐斌 《江西教育》2014,(8):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10.
无痕教育     
我班有个学生小H,上课爱乱说乱动,课下好打架,甚至与老师对着干,而且软硬不吃。但他也有优点。怎么教育他,把他转化成一个好孩子呢?我想起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话":当教师教育幼儿时,如果幼儿知道你是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于是我尝试无痕鼓励法,在双周四的一个课间,把H叫到办公室,把预先写好的一个纸条双手交给他,告诉他下周一返校时再带给我,并叮嘱他带去带回不得拆看。你想,孩子能不看吗?下周一到校时,就见他正乐着和同学打招呼,然后把纸条交给了我。后来,我发现他和过去不一样了,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能完成了,也再没听到学生来告他的状了。  相似文献   

11.
无痕教育     
我班有个学生小H,上课爱乱说乱动,课下好打架,甚至与老师对着干,而且软硬不吃.但他也有优点.怎么教育他,把他转化成一个好孩子呢?我想起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话:"当教师教育幼儿时,如果幼儿知道你是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于是我尝试无痕鼓励法,在双周四的一个课间,把H叫到办公室,把预先写好的一个纸条双手交给他,告诉他下周一返校时再带给我,并叮嘱他带去带回不得拆看.你想,孩子能不看吗?下周一到校时,就见他正乐着和同学打招呼,然后把纸条交给了我.后来,我发现他和过去不一样了,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能完成了,也再没听到学生来告他的状了.自此,我便对学生的各种不良表现行为以传纸条的方式教育他们,促使他们自省,点燃他们的自信,激励他们进步.他们听到老师的"唠叨"不再心烦,做错了事也不再因怕老师批评与责罚而惶恐不安;他们虽然可能并未感到老师在教育他,但却自觉地改正了缺点,取得了进步.  相似文献   

12.
朋友是一位极富有爱心的教师,上个月听她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为了让班里一位内向的孩子主动开口说话、上课当众回答问题,她发自内心地关注着这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捕捉机会给他送去鼓励与赞美,有时这个学生做了一件别人很容易做到的事,她也是不失时机地大大表扬一番。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有痕德育情境的刻板呆滞,使德育效果时常事倍功半。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寻无痕德育情境的有效生成。本文主要探讨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原则:德育动机真善化、德育目的隐蔽化、德育情境生活化、德育关系伙伴化、德育结果纯净化;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策略:榜样示范、情境陶冶、学科渗透、活动浸润、网络交互等。  相似文献   

14.
教育者要让“无痕教育”根植于心田,善于运用“无痕教育”搭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好自身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让问题付之于情、施之于感,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其效果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15.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问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给学生以教育的教育方式,其前提是隐蔽教育意图。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3."潜移默化中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在自身需求发展中的自主建构过程。无痕教育视野下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主要的体现为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与"退"的艺术。通过适当的"退"和必要的"进",能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都因未敢用力而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18.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见卢克谦《无痕教育:具有美学韵味的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让教育向无痕状态发展,这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形式,更是我们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本文从无痕教育来构建和谐课堂进行了一些探索。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无痕教育的方式、方法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20.
[境界]在教学沙龙活动中,特级教师徐斌谈到了自己追寻理想数学课堂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他经历的数学教育生活的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精雕细琢,完美无缺。1987-1993年,他教1-6年级数学。为了使课堂完美无缺,每一堂课他都认真审视,不断修改,使每一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深入,上课时间都精确到秒。徐老师当时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但最终没有真正实现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