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赛珍珠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其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书写了“中国题材”系列英语小说,赋予了“中国故事”以世界的舞台.此类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始于上世纪30年代,漫长的译介历程映射出赛氏作品被国人接受的坎坷之途以及“中国形象”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历时嬗变与重构.  相似文献   

2.
王丽 《新闻爱好者》2010,(5):104-105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折腾"的翻译表明"中国英语"在译介中国文化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它将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产生重大的人文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朴学大师俞樾生平,然后从"销暇日"名义下的小说创作和"雅"、"俗"间的徘徊两个方面对朴学大师——俞樾的"小说"情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上海"洋泾浜英语"是在中西迫切需要交流、中国下层人士对英语的努力模仿和外国人对英语语法语音的宽容与配合下,逐渐诞生出的一种虽不规范,但又能为双方提供最低级语言沟通的"混合语言"。  相似文献   

5.
潘炜 《出版参考》2009,(23):25-25
那多“势”与出版的“市” 早在2005年,一部欧美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横扫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一方面让中国读者领略了什么是高水准的悬疑小说、并丰饶了国人对悬疑小说阅读的胃口,另一方面从此刺激并开启了原创悬疑小说出版的新风潮。  相似文献   

6.
正鸳鸯蝴蝶派虽以言情小说著称于世,但这派作者写得最多的还是社会小说。在承袭晚清谴责小说、狭邪小说传统的基础上,民初的社会小说取材范围更为扩大。张恨水在为《广陵潮》改版写序言时说:"我们若肯研究三十年前的社会,在这里一定可以获得许多材料。"茅盾在晚年也曾经提到,要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可以去看看《广陵潮》。《广陵潮》便是民初最著名的"社会小说"。《广陵  相似文献   

7.
2010年,岳麓书社"博导文丛"推出王齐洲教授的《稗官与才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以下简称《考论》)。该书收集了作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分别发表于《文学遗产》《国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其中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周丽娜 《现代传播》2015,37(2):99-102
中国现代小说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多样性、过渡性和复杂性,使其电视剧改编在21世纪的新文化语境中呈现出复杂的样态。因与大众视觉消费文化和政治主导文化之间的契合度不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文化转型更为困难,"民间大众通俗文化"的文化转型则相对容易,因此后者更受21世纪电视剧改编者的青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现代小说的各种文化资源,才能使电视剧在提供感官愉悦的同时也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与思想上的探索,从而提高中国电视剧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艳 《新闻界》2013,(6):69-72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文就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做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予以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镜鉴。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布     
我大学时,好读狄更斯原文小说——说起来简直是个大笑话,我现在的英语能力只够羞涩地道:“My English is poor.”还字不正腔不圆。但我的确抱读过,沉迷于一个个瑰丽的小说迷宫。每一本都很厚,我大半囫囵吞枣,《大卫·科波菲尔》里,女房东把手搁在“nankeen bosom”上,我一错眼看成nake bosom(裸胸),顿时血往头上涌,一定睛才发现是个生词儿。字典说:nankeen,南京布,一种原产我国的本色布。穿南京布的伦敦市民?我小小疑惑。我看欧美小说也多,可真没见过这名色。但狄更斯不会我欺,新英汉字典更不会,我也懒得管,继续跟着故事跑了。这些日子看《…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陈洪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是当代古代小说理论著作中匠心独运的一种。首先,该书从动态流变的角度把握理论范畴的实质。该书从原始材料出发,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史论结合,是以"问题"来穿透史料。如关于"小说"这一概念内涵的流变,作者就在追溯小说创作及其概念大致演变后指出:"文学小说成为社会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是小说出版的繁盛时期,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一书统计.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在主流英文报纸及杂志上时常出现"中国英语",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关注的目光.通常情况下,在文化传播中有部分语言表达上面都存在一些真空地带,而"中国英语"恰恰弥补了这些空白,将英文与汉语融合在一起,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表现出来.本文就"中国英语"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文化传播作用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国人自著本国报刊史的高潮,为何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起点,探讨作为叙事文本的"中国报刊史"的书写缘起与逻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情景的体察,笔者认为,在当时"中国"不仅是叙述范围,更是书写立场,其根本预设就是中国及其报业本身不仅具有值得认知的特殊之处,而且自成脉络。基于这样的预设,这些文本才会大多以"营业"和"精神"两条路线的冲突为逻辑主线,通过对"精神"的填充,来呈现在后世看来有所偏向,却是自洽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7.
《小说月报》的翻译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翻译小说反映了时人以小说救国、启迪民智的美好愿望,见证了翻译小说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说月报》翻译小说的梳理,探讨了其对现代中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费成  李志元 《情报学报》2021,40(5):547-554
本文回顾了中国当代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分别剖析了"Intelligence"和"Information"两种范式下的中美情报学学科结构,以期对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科发展的相关讨论提供依据。本文指出,中国情报学起源于20世纪的科技情报工作,认为中国情报学要推进"Intelligence"范式和"Information"范式协同发展,完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杨钧 《新闻爱好者》2004,(10):40-41
作家以“虚构”的方式传达他对真实的认知,而记者则以“非虚构”的方式反映他对真实的认识,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揭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真实。把这个世界的真实以“虚构”的方式揭示出来,需要高明的技巧和足够的警觉,这得靠诗歌的灵动、散文的飘逸、戏剧的冲突和小  相似文献   

20.
沈健 《视听纵横》2007,(3):42-43
现如今,电视的娱乐功能越来越被业界人士和观众所认可,除了央视"梦想中国"、"星光大道"外,仅省级卫视相类似的节目就达到30多个,但是目前来看各种选秀节目收视率渐呈颓势,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的现象。真人秀节目还能走多远?它为什么能在中国的荧屏上大行其道?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