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喜剧(tragicomedy),是与悲剧(tragidy)和喜剧(comedy)并峙而立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形态的戏剧体裁。它们只有美学品性和历史顺序的区别,而没有价值轻重的不同。东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作为一种审美思维方式,悲喜剧的存在具有无可争辩性。然而,在戏剧美学的王国中,悲喜剧远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悲喜剧的非驴非马的混血性质的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理论清理。尽管悲喜剧在日常生活中的术语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在戏剧美学中仍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从金庸热看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自从 8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红以来 ,其知名度几乎超过任何一个当代作家。金庸热的持续升温原因何在 ?其根本原因在于金庸的小说迎合了广大读者的民族审美心理。他的作品 ,在内容上满足了读者的英雄企盼 ;在形式上是民族心理的文学外化 ,大俗大雅 ;在审美情感上继承并超越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因而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4.
戏剧,在欧洲一般指话剧。在中国,则包括话剧、歌剧和其它剧种。中国新戏剧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们为此起了先导作用。它的兴起,直接受到欧洲戏剧的启迪;其演变和发展,则又受到中国自身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和本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其九十年的演变发展,清晰地显示出一条探索──发展──成熟──蜕变──复兴的轨迹,展现了中国新戏剧成长路途中的曲折坎坷和丰富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梅燕 《华章》2010,(21)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计数.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经过不同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尤显重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兴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探讨戏曲音乐之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和文化的逐渐发展,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乌玛尔阿孜.艾坦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诗人既通过对野性力的呼唤、图腾意象的再现和游牧意象的展示表现了对民族传统的执著守望,也通过对跨文化意象、走出意象的选择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诗意超越。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民族戏剧影视方面更是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不断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和民族风俗中挖掘题材,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族作品,体现出少数民族自身鲜明的民族特征,也对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先进教学理论的ESP理论,为创新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作品的生命力均与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有着直接关系,而作品文化底蕴的丰厚程度又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文化意识,而且这种文化意识狭隘了还不行,必须是大文化意识,即从广泛的文化视野观照生活,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网络中揭示其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语言特征,从历史的深度开掘所描绘的生活的文化底蕴,在广阔文化背景下展示人间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西方悲剧中多有恐怖、可怕、悲惨、神秘等色彩悲剧的主人公在故事结束后仍留着让人深感悲惨的遗憾,性急者可能会跺足唾骂,当然悲剧的魅力就在这里,它让人在悲剧中深切地观照社会、  相似文献   

10.
幽栖在历史流转过程中的发展折射着不同时间段民族心理与文化的独特隐喻。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幽栖在现代语境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它融于世俗又超越着世俗,在当下物质语境中必将具有警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一致性审美选择与贯注,与本民族相对稳态化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历史积淀,体现为多方面因素聚合立体化建构;审美作为民族的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内容,则受到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保持恰到好处的心理距离,主体移注情感是“观止”现象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观止”境界里,主体以超越时空、超越认知、物我合一的状态为存在形式,心理过程和正常状态采取迥然相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狗图腾崇拜是黎族重要的图腾崇拜,这一图腾崇拜大量地存留在黎族远古的神话和传说中。作为黎族先民的审美想象,黎族狗图腾崇拜有其自身的文化溯源和历史溯源。民族审美心理的稳定性决定了狗图腾崇拜在一些黎族区域尚有遗痕;而民族审美心理的变异性又决定了黎族狗图腾崇拜的衰落。这一衰落,除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外,"狗"这一词汇的被贬义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黑色幽默在迄今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者不被提及,或者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者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者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文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16.
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局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团圆”结局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以时代的社会心理为切入点,追溯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尚圆传统及以“中和”为美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从创作主体的方面,具体分析了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传统文人在元明清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创作心理,既而从广大民众的重道德、重娱乐的审美接受心理方面结合戏剧艺术自身文体的特点,分析了“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黑色幽默”的审美心理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在迄今年内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不被提及,或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18.
汤霁昀 《英语广场》2022,(23):50-53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舞台上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中国莎剧表演以抒情性为主要审美特征,强调了戏剧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有利于中国戏曲的国际化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中国观众的眼界,满足了民众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理,对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从一诞生起,就定位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因而它必然地包孕着多重基因。“扬弃是否定,并且同时又是保存”①,由于中国新文学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了辩证地吐纳,因而它既带着跟传统文化难以割断的纵向承传性,又带有对外来文化横向的裂变性。在中国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整合,成为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剧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子系统,无例外地打上了这种二重性的烙印。它除了表现为移植的话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奇妙融合外,更为突出地体现在:为要表现本民族历史上的生活和人物,它在深层内涵中必然蕴含着创作主体的本民族的文化意识、精神品格、特有心理等因素;而史剧又是创作主体的心灵对中国现实的折射,因此,也就会同时流露出作者的现代意识来。在史剧这块土地上,郭沫若是最早的拓荒者,也是后来的丰收者,因而他的中  相似文献   

20.
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对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既分析和批判了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民族文化心理的种种特点,又展示了在民族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