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彬 《教育现代化》2006,(9):109-109
学业不良最初由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提出,与学业不良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五种:即学业障碍、学习失能、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差生。西方关于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正式的术语是Learning disabilities。 在翻译成中文时,有人用“学习失能”,有人用“学习障碍”,有人用“学习困难”,有人用“学业不良”。“学业不良”已被我国学者广泛使用。“学习困难”主要是由我国学者在教育实际中,对广大差生研究过程中概括形成的具有传统意义的概念,后与西方“学习障碍”概念相充,成为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教育实际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差生”是我国在教育实际中被教育者广泛使用的通俗称谓。90年代后,主要因其有伤这一特殊群体的自尊心而使用逐渐减少。学业不良的相关概念虽多,但其内涵可以概括如下:①学业不良指学业成绩低下者;②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不是弱智,而是生理或身体的原发性残疾、心理、教育及环境问题;③学业不良学生存在某些特殊能力或有关学习的认知能力方面的缺陷。对学业不良心理学的研究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教育》2004,(6):19-19
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最近对北京部分地区巾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发现1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按此比例,北京有近20万学生面临着学习闲难问题。孩子成绩不好,很多家长都认为是孩子学习不用心,但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举行的教育义务咨询活动却发现,孩子成绩不好,原因多在家长。  相似文献   

3.
成功教育能有效地开发学习困难学生(意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内部动力系统,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困难学生。因此,借鉴成功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成功教育理论,然后论述了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借鉴成功教育理论,最后提出了借鉴成功教育理论的一些具体作法,以资职业院校的领导、老师借鉴。  相似文献   

4.
《南昌教育》2004,(9):31-31
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最近对北京部分地区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发现1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按此比例,北京有近20万学生面I临着学习困难问题。孩子成绩不好,很多家长都认为是孩子学习不用心,但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举行的教育义务咨询活动却发现,孩子成绩不好,原因多在家长。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业上的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学业不良”。我们可以把学业不良学生描述为:学业不良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即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困难,  相似文献   

6.
对学习有障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由于学习有障碍的儿童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着义务教育的质量。学习有障碍的儿童一般指除残疾儿童外,由于智力差、行为问题、心理障碍、疾病侵扰,教学不适以及不良社会环境等各种原因致使在正常情形下学习明显落后于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而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学龄儿童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严重落后的学龄儿童。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情绪、生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而导致的学习状况不良或落后的学生。换而言之,即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那么就是属于学习困难学生。它包括的类别非常广泛,既有残疾儿童,又有我们常说的厌倦学习或缺乏特定学习能力的“差生”或“学业不良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05,(6):38-39
新华社报道,武昌今年将在中小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这项教学管理亨案主要是针对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学生出台的。—位“学生成长导师”可对一至三个学生进行“跟踪式”的成长指导。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庆庆 《职教论坛》2002,(16):44-44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好的学习习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的结果。一、培养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属于德育中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范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求具备的学习习惯标准不同,所以,在中学阶段同样要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高中的生源素质普遍低于普通高中。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薄弱和行为习惯不良。有事实表明,不良学习习惯,是影响学有困难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已成为新课改教育中困惑的领域。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新理念新课改新技术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身心因素,通过分析学习困难的学生,探究他们学习困难的动机,并阐述有效的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魏勤 《上海教育》2000,(7):62-62
中国学生学英语有自己独特的困难。其中我发现有三个心理因素,困扰着学生学习英语,它们是信心障碍、兴趣障碍和活用障碍。本文将联系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克服三种心理障碍的方法。一、过好开口关,克服信心障碍英语学习的首要心理障碍是认为难学,自动放  相似文献   

12.
刘锦雪 《教师》2013,(1):99-100
作为一名在小学数学前线从教的教育工作者,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并总结一些后进生的共有的特点:①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抱有排斥态度;②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③对考试成绩无所谓;④有问题不爱问同学或老师,也不爱思考数学问题。论文《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持续性差、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没有学习目标等,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造成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情感模式。  相似文献   

13.
数年前,在上海,我国的一位特级教师为来访的美国教育考察团出示了一节公开课后,美国专家问:这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这个故事我已听很多专家讲过,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依靠原有知识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障碍,出现了问题,只有有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吴秀红 《教学月刊》2006,(12):26-27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教育心理学一般认为。学习的形成有四个条件:一是模仿,二是重复.三是有意练习,四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美国特殊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具特色的领域,美国学校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包括:统一学习困难的界定和诊断标准,规范学习困难学生的评估过程,设计个别教育计划,提供多层次的教育安置;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加强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要追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这更应强调学生的探究,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初中生的学习障碍包括学习技能障碍和一般学习障碍两大类。学习技能障碍一般认为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取及运用方面有明显的困难,但这种困难不是由于听觉、视觉、动作障碍、智能不足等因素所导致的学习困难。一般学习障碍以学业不良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从简单方面说,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数学而言,养成良好的习惯自然也极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引起学生隋绪低落,学习意志消沉,以至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9.
学习困难学生是中小学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人际交往、自知自控等方面都相对滞后,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图探求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方面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12月23日,已有20多年研究积淀的北京市教育学会学习障碍研究分会在北京市丰台区十八中西马金润校区召开了2011年年会。北京16个区县的300余位教师与研究会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享学习困难研究取得的丰盛成果——七个专题论坛的交流与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