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贯通融合问题,提出了教师施政与学生悟政、践政深度融合的全程育人模式.基于此育人模式,研究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入PBL的必要性、基于PBL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措施及实践探索.在基于PBL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教学翻转,引导完善学生思政问题,通过学生践行思政,有效洞悉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和意识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路径,实现教师施政、学生悟政及践行思政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适时更新。文章首先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课程的特点,探索当前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合理的课程定位,最后重点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具体内容、教学相关资源、教学整体模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课程改革策略来提升职教本科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会计专业高层次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如何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变革,对以前习惯性的课堂教学,即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4.
谈高职《自动调速系统》的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自动调速系统》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介绍了包括选用合适教材、应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现场教学、利用课程综合实训这一整套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药理学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推动课程思政在该课程中的有效开展,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开展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还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模块化设计,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全程贯穿于课程教学中。这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使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医药类卫生人才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范亚军 《英语教师》2023,(16):56-59
阐述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分析高职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及高职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基于高职英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从思政理论素养、思政教学素养、思政教科研素养、外部保障等方面提出高职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即深化育人认识,优化育人氛围,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和建设;提高思政理论素养,夯实课程思政教学根基;拓宽英语课程育人路径,提升思政教学素养;建立学习群,提升课程思政教科研素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商贸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该门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学生价值塑造意义重大。目前,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开展尚存在如下问题:育人元素的挖掘不深入,智能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考评体系设置不完善等。为了有效实现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从思政价值意蕴、育人元素挖掘、智能化教学手段应用及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探索实践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即课程被视作学校教育的目标或内容,而教学则被视作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课程规定学校“教什么”,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则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20世纪初,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80年代中期,美国学韦迪(Weade)提出“课程教学”这一术语,来概括课程与教学融合的状态,在晚近的课程及教学理论界,“课程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所呈现的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形态即属于“课程教学”,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的“权力赋予”、“一系列事件”、“冒险活动”、“生成性目标”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该校教科室主任王备通过网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9.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有争议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与课程并列;课程包含了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要整合课程与教学,也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作为一个看机的整体来看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开发过程;其次,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与教学不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国与国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美、澳、日、捷克、荷兰五国科学课程的教学特征正是各国科学课程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各国科学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对于改进我国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