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武俱乐部     
《精武》2005,(1)
精神常在 文/关峰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当您看到这期《精武》时,我们已迈入2005年的门槛。回首2004年,望着案头的12本《精武》,感慨良多。再看看书架上高及幼童的20年来的《精武》,更非"感慨"二字所能形容。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红遍华夏大地,到1984年《精武》创刊,又到1988年我第一次看到《精武》,再到2000年我成为《精武》编辑,往事俱上心头。  相似文献   

2.
关峰 《精武》2005,(1):55-55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当您看到这期《精武》时,我们已迈人2005年的门槛。回首2004年,望着案头的12本《精武》,感慨良多。再看看书架上高及幼童的20年来的《精武》,更非“感慨”二字所能形容。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红遍华夏大地,到1984年《精武》创刊,又到1988年我第一次看到《精武》,再到2000年我成为《精武》编辑,往事俱上心头。  相似文献   

3.
致《精武》     
《精武》,像一杯浓香的热茶,使我精神倍增。《精武》,像一桌美味的佳肴,使我回味无穷。《精武》,像一艘豪华的大船,带我驶向武术知识的海洋。《精武》,是我的另一个家,使我无比温暖欢乐。《精武》,是我的朋友,是我人生路上真诚的伙伴。致《精武》@程元江~~  相似文献   

4.
左贵臣 《精武》2008,(8):39-41
拿到2007年第十二期《精武》杂志.第一眼就能看到封面上的韩起先生.首读也是韩起先生的文章。以前对韩起先生的文章也读了不少。韩先生的一些武术观点“刺激”了我,使我也想把自己对武术的一些看法展示给广大的《精武》读者,特别是武术爱好者和研习者。  相似文献   

5.
程元江 《精武》2008,(7):58-58
我是《精武》的老读者,从《精武》杂志创刊至今,我每期必看必读。陈平秋先生的多篇文章在《精武》杂志上发表后,我对余拳、苏派功夫着迷了,但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陈先生讲的余拳、苏派的故事,很是惊、悬、奇、疑。  相似文献   

6.
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考辩韩锡曾(浙江省湖州市体委313000)蜚声中外的精武体育会创始人是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此说也不尽然。1983年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曾提出异议,并在《上海体育史话》上发表题为《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不是精武会的创始人》的文...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1,(9):5-9
1901~1949年 1909年 霍元甲(1869~1910)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初名为精武体操学校。第二年,改名为精武体操会,简称“精武会”,传习武术。 1911年 天津中华武术会成立。 1912~1949年 武术论著大量出现。如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孙福全(字禄堂)著《八卦拳学》,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中国武艺图籍考》,姜容樵著《八卦掌》《太极拳术讲义》《秘宗拳》《青萍剑》《当代武人奇侠传》等。  相似文献   

8.
席修君  赵文革 《精武》2009,(1):27-28
偶然在2008年第4期《精武》杂志上看到陈文祥的《致(精武)的一封信》(以下简称“陈信”)后,深感吃惊和愤慨。没想到陈文祥为了出名,竟然欺师灭祖、信口雌黄,公开篡改八极拳的相关历史。对于“陈信”中关于吴家的评论,笔者不予评说,自有吴家人与其理论。笔者作为霍家八极拳的传人,对“陈信”中关于霍家的胡说八道,谈一下意见,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9.
闲暇之余,忙里偷闲,偶然翻开《精武》杂志,看到张全海先生刊登的《六合心意拳的鸡步桩训练》一文及"传承介绍",很高兴,同时也感谢《精武》杂志将这篇文章发表,给练习各个拳种的朋友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所习练的"心意六合拳"正是张聚先生之六世孙张守斌阿訇所传,而文中"张根早夭"之说,实为有误。现作为"张景根"一脉  相似文献   

10.
精武俱乐部     
《精武》2007,(1):59-62
精武会员以武会友欢迎加入精武俱乐部.成为《精武》会员,参加武友交流活动。精武俱乐部参加条件:热爱武术事业,喜欢结交武友,经常阅读《精武》的读者,都可以申请成为会员。参加办法:会员分为A类和B类。A类:为《精武》提供优质稿件、珍贵古拳谱、有价值信息(老武术家近况、比赛、活动)等,经审阅拟定在杂志上刊出者均  相似文献   

11.
忆武友德泉     
陈平秋 《精武》2009,(6):49-53
德泉都走了十八年了,我仍然情不自禁地时常想起他,他是我武术之路上真正的知音,我同《精武》最早的接触也是从他送我的武术书中有两本《精武》开始的,认识他后,我的眼前就展开了一个广袤的武术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李奇光 《精武》2009,(9):66-66
我自幼喜欢武术,能练成一身高深的武功是我的梦想。因此,我经常买些武术书刊来阅读,借以了解武术知识。十几年前,我被《精武》杂志上的传奇人物“东北神力王”李春苓先生和李氏形意太极拳的介绍文章所吸引。看到李春苓先生以枯瘦病弱之躯竞能练出如此高深的内家功夫让我感到震撼。  相似文献   

13.
武华彦 《精武》2004,(9):32-33
我喜欢练拳,阅读书刊也是业余生活中的一项内容。《精武》越办越好,再加上"月是故乡明",我情有独钟,不但爱着《精武》,而且尝试着给它投稿。承蒙不弃,这样一来,有些朋友时常给我送些稿子,要听取我的意见,有的人甚至请我帮着润色。这些朋友中,郭春普是最积极的一个,他不写文章,却热心地把我推荐给别人。 去年6月下旬,郭春普打来电话,说沈阳来个武友,去《精武》编辑部投稿婉言谢绝,他不甘心,想认识我,  相似文献   

14.
易世强 《精武》2006,(10):56-56
我受益于瑜伽健身,首先要感谢《精武》杂志,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对于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反复阅读。当我读到1999年第11期《精武》上的文章时,大为感慨。沈维德老师,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下,练习瑜伽,仅用四年时间,身体康复,还能做出一些连年轻人都很难做到的高难瑜伽姿势,并且还能扛50斤大米上四楼,面不改色,气不长出。  相似文献   

15.
《精武》2007,(1):1-1
当您翻开杂志时,请先接受编辑部全体同仁的祝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感谢您再次选择了《精武》,感谢您在浓浓的墨香中,关注《精武》24岁时的生活,并亲手为它的新生活剪彩。24岁,人生风华正茂的年龄,对于《精武》也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大踏步前行的壮年。《精武》成熟了,可是读者也在成长.品位也在提高,这让《精武》在接受读者支持的时候,也要面对挑剔的目光和读者思想的检阅。这种挑剔与检阅,让《精武》人感到了无尽的压力,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获得了不断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精武俱乐部     
《精武》2004,(1)
一路前行 北国的室外银装素裹,却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当您看到焕然一新的《精武》时,已是公元2004年了,李大侠在这里向您道一声:新春愉快! 经过几个月的策划,改版后的《精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如果它还有什么不足,请您来信来电话对我们说,我们将尽力做得更好。 在新的一年里,《精武》将继续以技击为宗旨,在弘扬传统武术精髓、挖掘抢救珍稀拳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现代搏击的含量,重点报道大型赛事……总之,您需要  相似文献   

17.
精武俱乐部     
《精武》2004,(2)
“为《精武》喝彩!为《精武》加油!”这是一位读者送给我刊的改版祝词,说实话我们授之有愧。《精武》确实努力,因为还有许多不足正待完善,也因此,《精武》还未到接受喝彩的时候——还有更多的创意等待着我们去实现,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接着我们去纵横驰骋、尽情遨游。 由16开改版为大16开,这是在跟随流行趋势,也是《精武》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个举措,同时也是在追求更完美的视觉效果.我们不敢自诩成功,因为评委是广大的读者,为此我们通过电话随机采访了十位反馈评刊表的读者,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8.
陈铁笙  赵连和 《精武》2007,(10):20-24
赵连和(1883~1945年,一说为1901~1970年),字芝莲,著名武师,河北景县人。赵连和少年即学弹腿,又精习功力拳、节拳、十字战等,1910年被上海精武体育会聘为武术教师,为该会最早期的教师。在会教学长达三十余年,为该会作出了卓越贡献。1928年、1929年任上海市国术考试及1936年上海市运动会国术评判员。因其在弟子中精心传授,弹腿拳技始在南方各省广为传播。著有《潭腿》、《达摩剑》等书。陈铁笙(1864~1940年)精武体育会创建人之一,广东新会人,自幼习武,精潭腿等,又致力文学,擅长书法,富于组织才能,为上海精武体育会倡导、组织者之一,任该会秘书长。该会成立书刊编辑机构时,兼任总编辑,为"精武五虎"之一。1919年,"五虎"南下,把精武体育会扩展到广东。1935年秋,任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武术讲师。1937年广州为日寇所陷,即避居澳门。著述有《精武本纪》,为此书孙中山亲题"尚武精神";另著有《国技大观》、《精武外传》、《精武医说》、《宣言演说资料》、《潭腿十二路》、《潭腿挂图》等,有"武术秀才"之称。  相似文献   

19.
吕学朋 《精武》2009,(10):59-59
我有幸习练大成拳,并且得到许多宝贵的武术经验,这完全要归功于《精武》杂志,在此深表谢意!我从小喜欢武术,崇拜那些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英雄人物。但由于家乡很少有人习练武术,所以一直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离家不远的书店里发现了《精武》,看完之后便爱不释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农村一个小乡镇上工作。那里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通讯主要靠信件。1981年10月的一天,我到镇邮电所去寄信,在那里我看到一份征订报刊的报纸,看后才知道因“文革”而停刊多年的《集邮》杂志已复刊。同时还看到北京邮票分公司关于函购《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的一则广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