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敏  李虹 《新闻爱好者》2006,(5S):44-45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电视生活栏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无论是白天或夜晚。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几乎没有哪家电视台不在向你炫耀按照各自审美理念打造的“电视化”的精彩生活。然而,究竟开办这些栏目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制作与受众各自从中得到了什么?恐怕很少人去分析研究它。  相似文献   

2.
李虹 《声屏世界》2004,(6):28-29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电视生活栏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乎没有哪家电视台不在向你炫耀按照各自审美理念打造的”电视化”的精彩生活。然而,究竞开办这些栏目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制作者与受众从中得到了什么?恐怕很少人去研究它。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6,(5):16-16
作为一个化大国,我们并不缺少化,也不缺少化人,只是没有兴旺的化产业。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刘宏 《青年记者》2009,(21):43-44
我们人类是信息动物吗?我们对信息的需求有没有极限?我们为什么需要信息?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信息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5.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  相似文献   

6.
侯玉才 《大观周刊》2006,(24):25-25
在你的印象中,普洱茶是什么样子的? 是一片一片圆形的?是一块一块砖形的?或是一沱一沱沱形的?还是像南瓜一样瓜形的……我们每天都在赶时间。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做,在ktv嚎叫着“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还好,我们平凡的世界里总算还残留着对杯好茶水的渴望,有没有这样一种普洱茶:它携带方便、易于保存,符合大众口味,开水一冲,汤匙一摇,普洱茶香便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7.
王颖 《青年记者》2006,(16):52-52
生活类报纸一直定位为市民报纸,读的主体为普通市民,选择市民化为其化定位。什么才是市民读所接受的化?它应该不必那么庄重严肃,幽默轻松、休闲愉快是它的主调。它应当是市民真实生活的回味,是对生活环境的认知,也是紧张工作之余的轻松。理虽如此,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实际操作却与这个理念时有脱节。虽然我们在关注民生、服务大众方面有所追求,但潜意识里,却也对这种追求怀有疑似琐碎与庸俗的惶恐。  相似文献   

8.
李践  小田 《出版参考》2007,(1):32-32
你的企业可能产值上亿,你以你企业的生产能力为荣。你很骄傲地对别人说。看看,麦当劳里的什么什么原料.都是我们生产的!通用公司的什么什么配件。都是我们生产的!你的公司确实很牛啊!可是。我问你,你们的利润率是多少?库存有多少?  相似文献   

9.
新闻连线节目的理念和制作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连线节目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我们的新闻栏目中,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可以极大地发挥和调动电视的技术优势而深受观众喜爱。那么,什么是新闻连线节目?它的制作理念是什么?在制作新闻连线节目中应该注意什么?本文通过分析几个实例来探讨这些问题。一新闻连线节目是指运用先进的视音频技术,让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人员连在一起,就同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展开叙述或者讨论和评述的节目。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由白岩松和分布在各比赛场的记者进行连线对话,那时候还没有连线这样明确的概念,但是它一出现就显示出很…  相似文献   

10.
舒芜  少辰 《出版参考》2006,(8):10-10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生命的河流中能看到什么?邓一光科技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利益,是我们和我们的前人怎样都没有想到的。它让我们人类前所未有地聪慧起来、能干起来,让我们更加便捷地接近了我们欲望的目标,若干倍效率地扩张了生存的容量,同时也使我们有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份,我应邀参加了《新闻矿工报》社召开的全局骨干通讯员培训工作会议。在会议正式召开之前.报社先对我们参加会议的56名通讯员进行了新闻基础知识的简单测试。试卷一发到手,大伙都有些茫然。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消息?其写作特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要准确地写出它的概念来,都感到并不那么轻松。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批骨干通讯员来说,应当说并不陌生。有位老通讯员,发了400余篇稿子.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大报上也见过稿。他竟然也无法准确地写出这些常识性的新闻概念。还有的说,新闻知识学得再好,也…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固有的,不以一时一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是人创造的,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人们通过对某些复杂丰富的现象的分析研究,从感性到理性,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规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是在一直的、反复的起作用,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新闻规律是什么?我查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经典,均没有说法。但这并不等于前人没说过的我们就不能再提出。那么,新闻到底有没有规律?回答是肯定的。其一,…  相似文献   

14.
每个角色都在这个活动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利益最大化.他们要的是“红楼”能给我什么。却没有人在乎“红楼”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论坛》开辟“从业抒怀”栏目,我干了将近30年(如果把从学图书馆学的时间也算在内,则已三十又四年)的图书馆工作,虽然并无豪情可抒,但感想还是有的,也想谈点心里话。然而一拿起笔,就被首先遇到的问题难住了,那就是图书馆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图书馆人又算哪一类从业者?图书馆到底是门什么职业?懵懵懂懂干了几十年,实际上从没有认真考虑过,更谈不上有正确认识。它既不能“经世致用”,又不能“终极关怀”;既不是理论思辩,又不是“奇技淫巧”。它怎么说也不在社会职业的中心。而且它似乎很难独立存在,总要依附于…  相似文献   

16.
当西方政治学家们研究一国的政治和政策时,典型的方法是探讨这个国家的政府结构,例如,如果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研究者就会研究:政府的行政部门和主法部门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各自的权力范围是什么?它们通过什么手段来行使其权力?总统、政府各部门和国会在决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这种方法代表的是一种被称为“官僚决策过程”的研究模式,它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其最早的贡献者之一是我们所熟知的《文明的冲突》的作者亨廷顿.而集大成者则是格雷厄姆,艾利森。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在当代的发展显示了它与自然科学的密切联系,没有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生,没有信息时代的拓展,传播学的独立是无法想象的。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在多种学科相互综合的今天,这些不容忽视的背景力量给未来传播学的建构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在保持自然科学的特性时,它的人文科学的特质体现在哪里?它通过什么途径对社会结构以至对文化本体开放?这些基础领域无疑是目前传播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而现代语言哲学在方法上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沟通的可能。如果特定学科的区别是出于研究的需要,那么,…  相似文献   

19.
试论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粒子时敏(一)什么是广播电视学?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学?它的基本属性、本质特征是什么?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经过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实践、认识、探索和比较,我们...  相似文献   

20.
6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 但于我们.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回顾,反思《青年记者》65年的历程, 我们,该记住些什么? 我们,又该怎样走下去? 更确切地说. 这个时候.我们是在聆听。 听《青年记者》的诉说和指引。 因为,与其说是我们在办《青年记者》. 不如说是《青年记者》在塑造着我们…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