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关键一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我国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思想以及中外传统科技创新思想是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的。习近平分别从主体、方向、功能、保障、路径等方面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并针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精准合理答复,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方略引导,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规律借鉴,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2.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又以不可逆转的方式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科技在发展和运用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因此,必须坚持理性与价值、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发展,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及其与人类之关系的错误认识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生态危机的发生让人类警醒。如何从本体论的角度找到科技发展的理念支撑,已经成为迫切的话题。生态世界观的兴起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技术问题的理性反思与环境问题紧密结合产生了生态学批判理论。正是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使绿色科技的产生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舟船的制造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宋代是造船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造船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化、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这一时期,宋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对造船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同时,宋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也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策系统,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对当今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新 《陕西教育》2007,(11):93-94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给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人类自身而言。有着深远基础的中国伦理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呢?本人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使科技精神人格化,让科技活动标准化,使科技主体责任化,让科技结果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为世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灾难,科技创新引发且推动工业文明前进.人类社会经历了黑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等阶段,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人类不同的科技实践活动,而人类科技活动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绿色环境价值观是科技实践行为的思维创新,本文从科技创新与环境价值观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科技创新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价值观和当代以人为本的绿色价值观三个方面,探索科技创新下不同环境价值观的历史形态,以及生态文明时代科技创新的环境价值观选择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这种五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原始社会二者之间浑然未分;在农耕文明时人文处于优势地位;在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被人们日益重视;在当前,科技的这种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而人文则被边缘化。人文与科技关系的彼消此长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社会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文被边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凸显出来,这已引起部分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了使人类生活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文观。在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还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心灵、道德及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这又取决于国家为科技创新人才所创造和提供的环境。本文对几个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进行分析,旨在对构建我国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欧科技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欧之间的科技合作就一直在稳步地发展着。从双方互换学者,举办各类培训班、讲习班,到中方科学家和学者参加欧盟的科技框架计划等,这一系列的合作使得中欧科技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中欧科技年”活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中欧科技年”活动的启动,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我国吸纳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并积极为人类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文化是最为先进的文化部分,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具有传播的优势条件与有利环境。加强高校科技文化传播,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高校科技文化的传播应突出中华民族文化中富有价值的部分,应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相结合,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高校科技文化传播中,教师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活动这一有利条件,在科学文化教育、社会人才培养及各种科技文化交流中进行深入、广泛的科技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女性科技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示范作用。通过对湖北省公共部门的女性科技人才调查,结合ASD成长模型分析,发现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存在适应阶段的制度系统的战略规划不足、选择阶段的技术系统的创新匮乏、发展阶段的环境塑造的缺失等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指导,通过优先将性别差异纳入开发科技人才决策中,优先创新女性人才机制,优先调整女性科技人才结构等来改善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推进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支出是一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而做好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不断丰富。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启示,从而有利于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必须成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党在现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充分体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价值观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看待和运用儒家价值观。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中国才有望在世界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获得与自己大国身份相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著述蕴含着庞大、丰富的人学因子,构成了一个自足的人学世界。从鲁迅正视现实、关怀当下的"生存论"时间观出发,挖掘其注重作家主体人格力量的"立人"文艺思想,深入其内部考察鲁迅的四维人学思想框架:以科学去蒙昧,以信仰树尊严,以个性行人道,以思想立精神。人学视角是一把利刃,可以剖开鲁迅研究的诸多难题,也能将鲁迅关于人的发展观念步骤化、具体化,以借鉴其进步意义和促进中国人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院校中提出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然,也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理性选择。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只有重新认识基础课程的教育功能,基础课程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承上(英国)启下(德国)、继往开来的法国科技创新模式,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法国的科学观念的创新、科学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运行机制的创新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希对当代中国的科学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组织法学会的学术传统始于维新变法,经过清末、民国时期的发展,组织法学会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界的学术传统之一。共和国法学会的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法学会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组织出版了大量的报刊杂志和书籍,推动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近现代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20世纪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为什么近代的"工业技术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中国呢?这一问题称作"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的难点在于,问的虽然是科技史上的问题,但答案却并不在科技史之中,而在于哲学对科技的社会历史意义的总结之中。若以交换哲学观对我国的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和总结,那么,这个难题其实并不难: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其发展同样受着"用进废退"规律的支配,而其"用进"的舞台,就是商品经济生活实践。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先进;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然而,自西汉王朝开始,商品经济就一直受到了"家天下"政治的严酷压制而萎缩了,因此,我国的科学技术自此以后就没有太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二重性使它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作为社会统治力量的异化状态。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异化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个显豁状况是,人的生存呈现为“拟真的超级现实”伪世界。身体哲学理论所彰显的主体间性逻辑有力地回应了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课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样蕴含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为当代人类社会走出这种生存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