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俊 《青年记者》2010,(8):66-67
根据络达咨询对全国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4个直辖市和28个省份的统计来看,截至2008年11月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4765.2814万户,占中国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44%,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44%。  相似文献   

2.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2003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广播电视数字化将带来一场革命。广电总局2003年5月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并规划,到2005年底前,付费影视频道达到50至80个;全国有线数字广播节目达到150套左右;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000万户。但在推进过程中,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压力。根据广电总局“十五”计划,2005年底,全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的三分之一要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但目前转换的用户数量与目标计划相去甚远,大约只有500万户。目前,数字电视也被划进国家信息产业部  相似文献   

3.
曾岩 《视听纵横》2008,(5):13-16
我同有线电视数字化自从2003年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08年5月,全国已有25个城市市区完成了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3620万户。但是,从总体来看,现实状况与设定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进展仍然不如人意。这究竟是为什么?的确值得人们研究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根据络达咨询对全国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4个直辖市和28个省份的统计来看,截至2008年11月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4765.2814万户,占中国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44%,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44‰在我国数字电视发展步伐加速的节点上. 笔者想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研究现阶段数字电视环境下受众收视情况的变化,对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来说是重要的受众信息反馈,也可为学界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  相似文献   

6.
数字电视自2004年起大规模在中国推广,截至2009年,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近4000万户.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201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完成向数字电视的全面转变,届时全国电视用户将全部成为数字电视用户.数字化改造后,基于数字电视终端及网络,用户家中能够实现图文信息、音像视频的在线查询和点播,即数据广播业务.这一新的媒体平台在技术和运营上,急需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及执行力强的骨干力量分领域、逐步实现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全球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9,(1):6-6
据广电总局网站:日前,中国有线海南分公司创新推出有线电视自助充值卡服务。海南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经突破60万户,此次推出的有线电视自助服务系统在全国有线电视服务行业属于首创。该系统具备四大功能:一是用户购买充值卡后,  相似文献   

9.
椐国家统计局网站2月28日发布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2569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13万户。  相似文献   

10.
《当代传播》2007,(3):58-58
2007年3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主题报告会上表示,已有25个城市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1266万。  相似文献   

11.
<正> 国内地级市有线电视网发展概况 我国的有线电视发展起步于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线电视以其传输质量好、容量大及易于升级改造为双向传输网等特点从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建有有线电视网,据有关资料到1998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有线电视台已有250座,已建成有线电视网约225万公里,1992年以来有线电视每年以新增1000万户的速度发展,到98年12月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7700多万,入户率目前已达到20%,列世界第一位。 我国的有线电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如今已颇具规模,国内的有线电视网络主要由地市级有线电视网和县  相似文献   

12.
推进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工作是建设江西省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已经实现了电视信号的数字化摄、制、编、播,省级有线电视网的总前端基本建成了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传输。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转换,主要是实现用户端的数字化接收。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整体转换,能极大提高电视信号质量,而且节目容量大幅度增加,可提供大量专业化、个性化的节目供用户自由选择;还可以提供电子节目指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医疗及视频点播、游戏、宽带上网等多种服务。不仅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  相似文献   

13.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是指在确定的行政区域内,将有线电视网按光节点分片区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把片区内所有模拟电视用户一次性整体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分片区逐步完成整个行政区域内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这项工作对城市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部分居民认为是有线电视台垄断经营,  相似文献   

14.
发挥优势 办出特色 攀登新台阶─—全国有线电视台自办节目综览贡吉玖区域性有线电视台的发展,在我国虽然只有二、三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很快,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200多家有线电视台,其中规模最大的上海有线电视台的用户已超过100万个。有线电视台...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有线电视网络正以迅猛势头走进平常家庭,成为继电话线后第二条进入家庭的信息传送线。96年1月,中央四套加密频道的开播,使广大观众从一个侧面重新认识和了解了有线电视,改变了他们在无线传播方式下形成的无偿收视的习惯,令其从思想上接收了有偿收视的新的传播方式,迎来了有线电视的黄金发展时期。目前,在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中,有线电视网络已成为电视信号的主要传播媒体。自1987年湖北沙市建起全国第一个有线电视台以来,目前全国有线电视台已1200多座,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4000多万户,然而,在规模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有线电视的质量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有线电视台的一员,我们湘潭有线广播电视台是1991年开始建立的。那时有线电视台已成为全国热点。热运作需要冷思考,成功的实践需要成熟的理性思考。建台初期,我们不断探索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只拥有十多万用户的地市级有线电视台,在实力雄厚的中央台、省台的竞争中,如何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实践的回答是:新闻立台,搞好有线新闻的准确定位,以特色取胜。新闻立台有线电视台具有多种功能,但第一位的功能是宣传功能,其他功能只能从属于这个主功能。这是由有线电视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有线电视与无线电视一样,是党、政府和…  相似文献   

17.
有线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数字有线电视区别于模拟有线电视的六个运营模式:电视频道专业化、节目内容的互动性、收视服务的有偿性、受众的市场营销观念、操作的商业化和覆盖媒介的跨媒体化。有线数字电视是中国电视媒体数字化发展的最佳和最先切入点,数字有线网络经营者的主要收入依靠对用户的控制,从而获得丰富的用户收看节目所支付的费用以及相对应地获得额外的收入和增值服务费,用户将无法继续享用模拟电视时代的免费午餐。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付费电视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以有线电视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数字电视发展。从2003年起,广电总局开始在全国49个城市和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并且已经发布了《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①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已由点到面全面展开,41个城市和省区都已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2个城市和省区召开了有关有线数字电视维护费的物价听证会,青岛、杭州、绵阳、深圳等城市已经完成了整体转换。  相似文献   

19.
刘颖悟 《现代传播》2005,(4):131-132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亿户,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线路总长度超过300万公里,光缆超过50万公里,其中国干网4万公里,省干网12万公里,地市、区县级及用户网30多万公里。全国近2000个县建设了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其中有600多个县己实现了光缆到乡镇或到村。除西藏、台湾和港澳地区外,全国有线电视已于2002年实现了物理结构大联网。从管理体制上讲,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网建立在“四级办”基础上,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地区、自治州)、县(市)四级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立有线电视台…  相似文献   

20.
现代媒体的发展方向就是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转换,这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2003年广电总局提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概念和制定各地整体转换时间,全国涌现了很多整体转换工作的先进典型,2006年底,已经有25个城市完成了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总用户数已达1226万。现结合各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的的整体转换情况,以及我县在做电视转换的具体做法,浅谈几点对有线电视转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