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迁徙是一种远比动物运动更壮观、更具组织性的现象。在遗传本能力量的驱使下,它表现出有目的的预先谋划以及不屈不挠的劲头。一位叫休·丁格尔的生物学家竭力想搞清动物大迁徙的本质,他总结出适用于所有迁徙活动的五个特点(针对不同的动物,其适用程度和适用组合略有不同):迁徙是动物离开熟悉栖息地的长距离是动物离开熟悉栖息地的长距离运动;  相似文献   

2.
每到春秋季节,很多动物都要成群结队定时长途迁徙,往来洄游。动物的迁徙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繁衍后代,另一种是为了生存。燕子从南方飞回筑巢的迁徙,海龟和大马哈鱼从大海回到出生地产卵的洄游,都是为了繁衍子孙的行为,统称为"回归"。  相似文献   

3.
人类语言中拥有大量的动物词汇,英汉文化的相通性和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对同一种动物可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使同一种动物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英汉语言也会用不同的动物词语表达相同的意义.分析掌握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2,(7)
动物迁徙是自然界一类动人的现象。有的迁徙以速度快著称,有的迁徙以规模见长,有些迁徙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让人叹为观止。有意思的是,有的迁徙则创下了速度最迟缓的纪录。以下是十大不可思议的动物迁徙例子。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人际传播行为肯定是简单的口语、大量的身体语言以及直接的“言传身教”。正是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促使了人类组织的形成、扩大和完善,使人类变成社会化的动物,变成由文化来支配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受本能支配的生命体。当原始文明在中华大地全面开花时,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也无法想象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人种。  相似文献   

6.
雨珊 《初中生》2012,(Z1):82-93
正动物迁徙是自然界一类动人的现象。有的迁徙以速度快著称,有的迁徙以规模见长,有些迁徙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让人叹为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日两国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的统计,分析两国在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所具有的使用特点,比较同一种动物在两国谚语中,人们对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评价是否一致,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谚语中的动物影象和使用偏好。  相似文献   

8.
在英汉成语中有大量含有动物形象的成语.这些动物形象往往具有固定的喻义。英汉成语中动物喻义的对应关系大致可分为四类: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完全不对应和无法对应。同一种动物在英汉成语中喻义相同,是由于人们对这种动物产生的直观感受相同;喻义不同,则是由民族心理、传统习俗和成语典故引起的。英汉成语中动物喻义的对比,反映了两种语言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反映出两种文化间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最大差别何在?有人说是人有智慧,动物有点笨;有人说是人会使用工具,动物除了牙齿和爪子别的不会利用;有人说是人会改造自然,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赋予的一切。其实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人类具有同情心。在自然界中,同一种群中弱势的动物会被淘汰,食物链中高级的动物会吃掉低级的  相似文献   

10.
动物具有显著特征.英、汉语言中对这些特性看法总体相同,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大多数词汇含义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通常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意义相反。动物词汇常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部分动物词具有不同的褒贬含义.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使用和翻译中,应谊注意到谊词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歧义。  相似文献   

11.
鸿雁(Anser cygnoides),是雁窝岛地区常见的大型候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列入国际保护迁徙公约(CMS)和《华盛顿公约》世界濒危鸟类名录CITES;并且列入"三有"名录鸟类《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研究鸿雁的年周期,掌握其迁徙规律,对于研究和保护鸿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差异使英汉民族对同一种动物有不同的联想,赋予其不同的情感和喻义;而有时为表达同一种情感或喻义会使用不同的动物作喻体。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英汉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静希 《海外英语》2014,(9):145-14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的背后蕴涵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动物词汇也不例外。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各自的拼写形式,而在语言背后则是文化内涵的差异。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龙、凤、蛇为例子,探讨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在翻译的同时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在彼德·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具体的翻译方法,辅以例子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迁徙之谜     
地球上的很多动物每年都进行长途旅行或迁徙。它们或者迁徙到气候温暖的地方觅食,或者到安全的地方生儿育女。有些动物迁徙的路程可能长达数万公里。很多极地海鸟也会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其中北极燕鸥往返地球的南北两端,全程约1.5万千米。鲸虽然在温暖的海水中生产,但要游到极地的海洋中吃大量的磷虾。海龟会用一年多的时间积聚脂肪,然后离开它们觅食的地方,游过广阔的海洋,到其它地方交配和产卵。可是,海龟怎样在茫茫大海中准确地自我导航?动物迁徙的行为中,有许多这类问题一直困惑着科学家们。小海龟这些小海龟在沙中孵化出来后,就本能地爬…  相似文献   

15.
王静静 《山东教育》2011,(25):28-29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两篇精读课文——《白鹅》和《猫》,两篇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一则语文园地。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  相似文献   

16.
动物迁徙是指动物为适应气候和食物变化,或为了确保繁殖成功而进行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活动。所谓“迁徙”就是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然后再返回来的活动。这种往返旅行有可能是季节性的,如像许多鸟儿在春秋季向南或向北迁移。  相似文献   

17.
孟德宏 《英语沙龙》2014,(7):114-117
关于人类的迁徙,可谓历史悠久。在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大多是以狩猎和采摘为主要的谋生手段的。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同今日之候鸟,必然受制于时令季节的转换和地域物产的多少。所以,早期的人类也经历过候鸟般的迁徙。尽管由于当时人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欠缺,迁徙具有随机性和无目的性,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但毫无疑问的是,各民族的迁徙为本民族日后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本期,带你探究汉语与英语中“足”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18.
汉语和英语都具有各自丰富的动物词汇和表达,(成语、习语、谚语等),但由于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等的不同,一方面,同一动物在两种文化中表达不同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不同的动物在两种文化中表达相同的文化意义,因此形成了汉英语言中的动物文化差异。本文主要阐述了这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英汉动物习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归纳起来,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的运用有四种情况:同一喻体,同一喻义;同一喻义,不同喻体;同一喻体,不同喻义;喻体和喻义都不同。从中可以发现中西方人认知世界的一些共性、差异,探讨其中的原因,可以促进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教材第八册中,《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本期刊出一篇科普文章,介绍动物迁徙的故事与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