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环境,切实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农村学生只是很穷,只要给予适当的资助,他们就必然有所作为。其实我们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旧家园了,日益棘手的道德问题使我们不能再忽视这些农村的中小学生,许多有道德问题的农村孩子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犯罪的道路。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农村中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更不能忽视,这是他们道德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成为不少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广泛探讨的问题,近现代的实证法学家们提出法律与道德的不相关性,而代表自然法学派的法哲学家富勒则提出法律与道德的相关性观点,将社会的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认为义务的道德是维持社会得以正常进行而遵守的道德义务,是一种底端的要求。而愿望的道德是促使个人得以很好的发展及社会更加进步而崇尚的道德规范,属于一种高端的要求。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表现在义务的道德是愿望的道德的逻辑基础,愿望的道德以义务的道德为奠基并成为其必要性,二者共同成为了法律的内在逻辑要求,并赋予法律以内在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3.
以卢梭的著作为基础来考察卢梭的道德观可知:首先,卢梭区分了人的两种道德,一种是出自天然怜悯心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然道德,一种是社会状态下的社会道德,并认为后者低于前者;其次,卢梭也触及了社会状态下出现的群体、群体的两种道德、群体之间的规则和群体道德问题。自然状态下的群体规则是自然法,社会状态下则依靠基于理性的法律和制度,即人为法。在各自的两种状态下,群体道德均低于个体道德,但群体社会道德高于群体自然道德。文章还尝试对作为群体的国家之间的规则,以及国家内一个个群体所处的状态和规则进行考察与反思,同时对卢梭提出一点批评.并对群体道德低下的原因作了一点思者.  相似文献   

4.
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争论,但它是在接受了法律与道德存在不言而喻的联系的前提下,更注重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在欧美法哲学家视野中,该话题主要体现在探索法律与道德本体意义上的联系而体现出法律道德性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争论的批判性解读,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博弈的最核心内容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前者认为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代表人物有富勒、罗尔斯及德沃金;后者认为法律与道德可分离,代表人物有奥斯丁、凯尔森及哈特。随着两大学派的发展,它们产生一定程度的融合,比如"哈特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从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的博弈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法律价值对社会制度发挥的作用,二是坚持形式性与实质性统一的科学立法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争论,但它是在接受了法律与道德存在不言而喻的联系的前提下,更注重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在欧美法哲学家视野中,该话题主要体现在探索法律与道德本体意义上的联系而体现出法律道德性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争论的批判性解读,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自然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法理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地位,虽然自近代以来就不断遭受实证法学者的责难,但要完全排除自然法的影响也在实践中证明了他的不可能性,实证法名家凯尔森、哈特在其著作中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比如哈特在他的《法律的概念》中公开的宣称要保留“最小限度的自然法”。具有认识论意义的“休谟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更深入地接触到自然法的核心,通过“休谟问题”这一线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然法的历史变迁,因此,“休谟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自然法理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教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作为以培养高尚的人和智慧的人为宗旨的崇高事业,自身始终保持道德素养和道德风范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某些负道德现象,使我们不敢把应该视为必然,不敢以理论的推衍代替现实,不敢不正视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负道德现象,并为此深感忧虑,也由此警示我们深刻地思考教育自身的道德建设问题,即消除教育中的负道德现象,使教育成为道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道德发展及道德教育问题今天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人们一直不懈地努力,以求对此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由于当代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把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这类认知问题纳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内,并扩大到社会认知的范围内进行了具体研究和理论探讨,使我们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与此相关的许多道德教育问题的认知不断有所深入和提高。本文就其中之一的道德习惯及其培养的基本观点作一初步探讨。一、关于道德习惯及其本质特点要探讨道德习惯及其培养问题,我们必须先对“什么是道德习惯”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先较为深入地对道德习惯的本质特点作一阐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展开与此有关的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首先,必须是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习惯,即含有一定的道德内容、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的习惯,才称得上是道德习惯。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动中可能有意无意地养成一些使活动变得简易、轻松的习惯。我们不能把这种习惯随便地看作道德习惯,因为它们只是行为动作(或考虑问题、表达感情)的模式的反映,它们强调的是怎么做(或怎么想、怎么表现感情)而已,它们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却未必有一定的道德意义。道德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家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对两者的关系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学流派。西方的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在这方面持有相反的意见:而我国传统采取的是“德主刑辅”的态度,法律几乎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西法律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暗合,并且逐步向统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实践的深入,改革与道德的关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改革使经济上去了,却使道德下来了。有人则认为,既然经济上去了,道德也随之上去了。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这两种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在我看来,两种观点都是从因果论角度来看待改革与道德的关系的。按照这种线性因果关系,只能看到改革对道德的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的建构论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康德道德原则中的自律.他把绝对命令的自然法公式作为绝对命令程序,建构出康德的道德原则,使它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实践.建构的过程是反思的平衡,它被运用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正义两原则的形成就是建构主义方法的运用.原初状态使正义原则逻辑上无矛盾,反思的平衡又确保了它的意愿上的无矛盾.原初契约的前提条件——无知之幕保证了正义原则理性选择的自律性,是对康德的自律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道德性》是美国新自然法学派的著名法学家朗.富勒的著名法理学论著,然而其被引进国内却远迟于其他同时代乃至后来者著述,国内学界研究富勒学说者亦寥寥可数。作者希望以后生学者眼光通读该著作,分享富勒关于新自然法学、愿望的道德与义务的道德、法律的外在道德与内在道德等法理学问题的丰富思想,或可为当下建设法治社会事业提供另一种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有序排列,并在道德实践中逐渐使之成为习惯的发展过程,它受到道德层次的影响。探讨道德形成序列和道德层次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影响,分析大学生道德认知没能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原因,对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自然法理论和法律实证主义是法哲学界长期对立并且影响都十分广泛的两种理论,双方主要分歧在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方面。自然法理论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视法律的道德性为其有效性的前提;法律实证主义则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划出一道截然分明的界线,法律实证主义者并非轻视道德,而是不像自然法理论那样把法律的有效性建立在道德性的基础之上。然而这两种理论晚近的发展却向我们表明了其分别与对方的理论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可谓前千丝万缕,纵观古今中外,对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关系的讨论可谓形形色色。本文中,笔者试图绕过法律与道德之间联系的种类,从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道德生活是由道德环境、道德主体、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优良的道德生活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道德生活面临诸多问题:良善的道德氛围有待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习惯大量滋生,这使我们构建优良道德生活的实践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和超道德要求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通过厘清概念,提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使德育回归到普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道德滑坡之困与道德评价体系的合理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一次性囚徒困境”悖论。本文认为当前道德滑坡的现状源于制度框架层面的缺陷。通过剖析相关概念。本文找到了道德教育失效的根源——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要求与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进而认为要使德育富有成效,必须建立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使德育回归到普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