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后期,清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巩同封建政权、应付国外压力,发起了旨在"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据此创办新式学堂、设置新式课程、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的这些教育活动也影响着中国近代的小学教育,促进了小学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论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冯桂芬<采西学议>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简略评述.文章首先明确了<采西学议>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具体概括出全面"采西学"观点的历史地位;继而对其提出的由"西文"算学"而始的具体采学实施步骤加以评述;同时辩证分析了其著名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以上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现代启示也略有提及.  相似文献   

3.
<正>一、"国学教育"的界定"国学"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凭借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与"西学"相对应,一些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提出了"国学"这一概念。"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特色,它根植于我们中华文化土壤,是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佛家思想的文化体。  相似文献   

4.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历来以"经世致用"为核心.近代以来,这种实用主义的科学价值观一直以"中体西用"为原则,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输入,激励了中国人学习"西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接受.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深受这种传统科学价值观的影响,从洋务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前后,虽然在学校制度、学科设置等方面改革颇具成效,但究其本质,中国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傅兰雅一生致力于西学教育和传播,本文探析了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推广格致"、"广布西学于中国"是他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和中心内容。他通过创办学校,构设了近代教育制度;通过编辑教科书、出版科技期刊来推广西学;通过引进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丰富了近代中国的办学模式。傅兰雅对中国自古以来狭隘的封建教育体制所作的改革尝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徐皓 《文教资料》2009,(3):97-9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19世纪中叶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深刻交融的时代产物.它是一代开明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为适应时代变化的潮流而进行的历史性抉择.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作用的评价,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纾执教一生,爱国是其最高宗旨。面对列强入侵,国土丧失,林纾坚持"教育救国"的理念,提出"兴教育,育人才"、"人才教育从爱国入手"、"学西学"但"国学不可偏废"等教育主张,为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呕心沥血,无愧后世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经世致用思想既是桐城派的文风,也是一种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晚期桐城派发扬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他们引进西学,译书办报;设立方言学校,派遣学生留美学习,创下中国留学教育史先河,也为早期外语教育储备了师资。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传统书院中设立了格物、算术等西学课程,又开设西文、东文学堂,延请外文名师授课,亲自出国游学考察等等,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近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启蒙与发展铺设了道路,也为当前我国外语教育的规划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江南西学传统休戚相关.江南地区地处西学传授前沿,与西学多次交融,相契相合.开埠后,一些通晓西学的江南士人出于研求科学的兴趣奔赴洋场、佣书西人,逐步形成"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他们在接踵而至的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学传入后,明清诸多学者对西学的态度莫衷一是。有些学者主张西学,有些学者则坚定支持"西学中源"说。乾嘉学派作为当时学坛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成员对于西学中源的起源和态度也有所异同。戴震作为乾嘉时期有影响力的学者,他通过考据的方式论述了"西学中源"的合理性,在支持"西学中源"说的同时也深受西学影响,通过古籍印证等方式为西学加以中国传统外衣的包装,为西学谋得一片立足之地。尽管戴震在各学科的考证方法上难免限于保守,但是其究根穷底的精神却依然值得后世学人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