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听了一年级《分类》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方法,准备了很多的学习材料,学生动手分类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课却上得不令人满意。笔者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发现是由于操作材料过于丰富,导致了教学的失效。由此,引起了笔者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发现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的课真难上啊!课堂难调控,教材难把握.""明明觉得挺好的教学设计,怎么效果就是不好呢?"同事们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也深感其"惑".记得在上"三角形分类"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方法,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分类的积极性很高,可是课却上得很失败.问题出在哪里呢?课后,我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细细思之.原来问题就出在分类的材料上.由于操作材料过于丰富。导致了教学的失效.由此,引起了我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周静  刘影平 《四川教育》2007,(10):47-47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材料,可以使数学课堂更具智慧和挑战性。近年来,我们就"创设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材料的策略"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教学中,选择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发展也就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思维被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概括起来不外乎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和学生思维替代学生思维两种情况。这种现象隐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引导过度、点拨过度、讲解过度,或者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中优生思维替代差生思维、群体思维替代个体思维等等。总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都有可能发生思维被替代的现象,而且不易被人...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外出听课,听了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对学习材料呈现时机的思考。教学片段:教师走进课堂,略带神秘地做了个安静的手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听一  相似文献   

7.
学习材料是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有效的学习材料能驱动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开发、利用学习材料时应深刻材料内涵、生动材料呈现、掌控材料生成,用尽其材、激活课堂,使数学学习更具智慧和挑战性。  相似文献   

8.
吴国 《教学与管理》2011,(12):32-34
前不久外出听课,听了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对学习材料呈现时机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材料感知、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的选择不仅影响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还直接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计环节根据策略改变,在学生情况稳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没有适合的策略加以应用,环节及活动要随着内容的类型进行变化、组合。教学时,设计的环节、活动又要根据学生的突发问题进行调整,达到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有效的"数学化"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领悟和学习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材料,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研究表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与学习有效性直接相关,而难易程度的判定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来判断,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虽然可以解答书上的各种应用题,但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十分薄弱。传统的教材中往往采用对教学内容分类处理的方法,对于每种类型的数学应用题,都给出一种或几种固定的解法,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的现象,遇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往往就会无从下手。一、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学习材料感知、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如主题情境图、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方法等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计量单位间的聚化、正反比例……。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这种可逆性,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心理过程,即逆向思维的过程。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明。司马光就是把一般思维中的"人离开水"变换成"水离开人",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逆向思维的形成,说明学生思维的活动已达到抽象推理的水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正>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灌输思维意识,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谈谈看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意义,教学中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决定学生  相似文献   

18.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许多教师只是把小学数学教学局限在有限的教室空间之内,即所有的教学都是在教室内进行,这就使得数学教学处于非常大的局限性之中。另外,教师观念的落后,教学方式的陈旧、不知变更,也严重限制了数学教学发展。很多教师只是一成不变,一切按照自己认定的老形式、老套路进行,没有任何创新,成了教学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新的教育形式的需求。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互动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快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王华平 《陕西教育》2004,(11):14-14
直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种迅速的识别或判断。数学直觉是指人脑对数学现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是没有经过逻辑推理和系统论证而作出的一种迅速而径直的猜度。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巨大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可直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的发展。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充分把握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