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衍叶 《新闻世界》2011,(5):234-235
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在传媒以"二次售卖"为主的赢利模式下提出"注意力经济"的媒介经济理论,但注意力经济理论在发展应用过程中暴露了很多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有人提出了"影响力经济"理论,试图为媒介产业的经济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引领,最终却发现影响力经济理论只是注意力经济模式的补充,而非替代。笔者认为,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只有当传媒出现了新的赢利模式,才会产生新的具有替代性意义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
陈刚 《新闻世界》2010,(8):30-31
经济报道是目前城市电视台在新闻宣传和报道方面的重要内容,但现在许多城市电视台在经济报道方面存在着"软肋",制约着经济报道在舆论引导和服务经济生活方面作用的发挥。要使经济报道出彩出新,就得让经济报道"目中有人",不要"目空一切",就应该给经济报道增加一点"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3.
卢锋 《新闻通讯》2011,(4):35-37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三大主体。尽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学校层面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仍然未能达到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系统开展的状态,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推进并不顺利。一方面是学术研究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却是学校实践的"不冷不热",  相似文献   

4.
吴林红 《新闻世界》2014,(10):53-54
新媒体带来一场新的传播革命,正在深刻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本文试图从议程设置理论视角,分析党报话语权面临的挑战,探讨如何重塑党报话语权。党报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中必须实现"两步走":一是影响目标读者的议程,二是影响其他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的议程。针对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溢散效果",本文提出,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将(非主流媒介)"倒逼"转为(主流媒介)"倒灌",党报才能成为媒介中的"意见领袖",发挥社会舆论的"压舱石"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洪旭 《青年记者》2010,(11):14-14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6.
李国富 《新闻世界》2014,(5):116-117
博客的产生挑战了传统"把关人"的地位,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使用与满足",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媒介对于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设置议程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地方电台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找准经济报道的"切入点"是我们做好经济报道策划的关键所在。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做好经济报道策划,采写上要注重抓两头,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找好"对接点",寻找引发群众共鸣的"动情点",编排上努力做到创新思路增"亮点"。  相似文献   

8.
《四川档案》2010,(5):4-5
近年来巴中市档案局着力抢救"红色资源",建立了"红色档案",为促进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红色资源"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王静  赵振宇 《报刊之友》2010,(11):10-12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一个不争事实。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联盟",他强调媒体融合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蔡雯认为,媒介融合还有一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虚拟演播技术因其特殊的系统构建、工作原理,在实践应用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三个重要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从"术"到"论"的层面对虚拟演播室做简单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媒介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与传播学研究传统上是以非经济原则为主导的。但是,对媒介研究者来说,经济学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经济学与理解媒介产业如何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媒介经济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了介绍,内容包括媒介经济涉及哪些方面?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区别有哪些?什么是媒介经济的特殊性?媒介经济的有哪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麦克卢汉堪称20世纪思想经典的《理解媒介》(1964)出版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最大变化也许不是什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新金融危机,甚至所谓"中国的崛起"或"美国的式微",而是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媒介,它深入地改变了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行为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都似乎呈现为"媒介的后果",连恐怖主义都是媒介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徐冉 《新闻世界》2011,(8):106-107
本文解释了何谓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从经济、技术、心理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同时从碎片化中发现"碎"之后的必然趋势——"重聚",并从大众心理变化、信息环境变化及媒介生态变化等方面解释了重聚的可能性。最后,以微博为例,从微博在主体、方式以及内容方面之"碎"到微博利用话题、微群、标签等方式之"聚"进行了分析,借以回答如何可以在大众呈现碎片化的情况下将人们重新聚集起来,达到传播或营销等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舆论环境的差异,港台传媒现象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特有对象。2009年底,由台湾"壹传媒"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法律制裁。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苹果日报》的经营理念、发展脉络探寻"动新闻"的成因;对比煽情主义时期的"黄色新闻",综合媒介权利和受众权利两个方面探讨"动新闻"的本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新闻被提高到一个突出地位。目前全国有不少经济类专业报刊,综合性报刊也有经济新闻版。经济新闻关系国计民生,要靠经济数据作支撑。经济新闻记者作为这些数据的"解码器",应该让受众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以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颖 《新闻窗》2010,(3):87-88
随着中国媒介的日益发达,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多起案件,由于传媒的广泛报道与参与,从而对司法判案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例如湖北巴东"邓玉娇刺死官员案",深圳"梁丽侵占黄金案",广东广州"孝子救母绑架案",当然影响最深远的还应追溯到2003年的"孙志刚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化改革,新闻媒体逐渐将新闻事件当作一种"商品"来生产,就此引发了学者对新闻公共性的再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进而成为讨论的热点。"媒介事件"这一概念的提出,指明了新闻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也为探讨媒体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对影视红人陈晓旭去世的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事件",从中可以窥见当下重提媒体社会责任的必...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其实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理念,尚没有严格的界定和产业界限。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上台后,为振兴英国经济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从此时起,"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特定称谓开始在世界流行,创意经济开始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规划首次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惯有序列进行了调整,消费跃升为第一位,但从央行的调查来看,消费能否真正成为"头马",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20.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5):79-80
近来,"媒介融合"这个词风靡一时,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文章要讲,媒体老总们凑在一起开会也离不开"媒介融合"这个话题。"全媒体"一时成了热门词汇,报社的发展规划、学者的论著演说纷纷搭上"全媒体",许多新成立的媒体机构也以"全媒体"命名。其实,很多人对此不甚了解,对"全媒体"之路是否可行也未加论证,往往被新概念所迷惑,或者出于从众心理而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