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稍稍留意这两年中国电视的荧屏,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一“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电视对人的关注不仅集中在个体,还有群体的反映,更可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张春星 《青年记者》2007,(18):87-88
稍稍留意这两年的电视节目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伟大、光荣、正确……"等字眼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语言,而节目的内容也更多地转向关注各种各样人的命运,人们内心深处不同的感受。可以说关注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人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逐渐成为今天电视节目的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3.
牧内节男在谈到人物专访的成败时这样说:“访问是通过提问,得到对方的回答。高质量的提问,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大钟之所以能发出美的声音,因为敲击得法,访问的成败,与此同理。”只有访出心声,才能写出心声,为此必须要经过关心、谈心、耐心、交心四个阶段,才能打开人物的心扉。  相似文献   

4.
毛薇 《记者摇篮》2005,(4):24-24
我们在采访中,一定要深入细致,不怕麻烦和辛苦,真正深入到被采访者的心灵深处,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准确无误、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来在这方面,笔者体会很深。比如我曾采访一个残疾人,她叫赵丽,因出生时难产造成双上肢麻痹。采访时正值2月份,一走进她工作的画廊,室内非常冷。  相似文献   

5.
辛瑞玲 《新闻记者》2008,(10):74-76
不记得采写了多少人物,写过的每一个人仍活脱脱地留在心里,这也许是一生挥之不去的影像.文化大师饶宗颐,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神五"副总设计师郑松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商界奇才李嘉诚,青年首富黄光裕,狼牙山"壮士连"连长赖卫……学界泰斗、科学家、企业家、英雄、教育家、艺术家,他们的品格、他们的坚韧、他们的英勇、他们的睿智,随日月光辉化作鲜活的血液涌入我的血脉,激励着我在新闻采访之路上奋行.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谈话的职业记者,却没有专门接受记者访问的职业人士。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总是一种突然的闯入,或多或少会改变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态与活动方式。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从我方面寻求与采访对象的心灵共鸣点,架设起与采访对象心灵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人物采访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采访的成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电视新闻中人物采访既要使被采访者的身份符合新闻(事件)主体,又要使其思想、意志得到充分完整的表达,符合新闻主题,并在内涵和外延上与作品自然、熨帖地融为一体.记者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就必须对新闻(事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遴选...  相似文献   

8.
冯东 《视听界》2000,(3):11-13
一部反映战争年代中共南京地下党斗争的八集文献纪录片《无名英雄》终于完成播出了。与几年前另一部十六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一样,《无名英雄》基本上都采用了再现历史史料(影像、图文、实物等)以历史文献为蓝本,寻找重访故地遗址和采访历史当事人与见证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电视人物专题采访的重要性进行简述,从电视采访的含义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电视人物专题采访的选题、电视人物专题采访的策划、电视人物专题采访的拍摄、电视人物专题采访的同期声、电视人物专题采访的故事化等关键因素,旨在通过优化电视人物专题采访的基本流程,有效的提高采访的质量,促进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物通讯采写中,人格美是确定采访对象是否值得报道的首要因素:真实美是人物通讯采写中美学特质的核心.这是选择确定人物通讯采访对象的两个必备的美学特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人格美与真实美的契合就是要求记去真实地写一个好人.显而易见,在这个层次上很难写出能产生广泛、强烈共鸣的人物报道.因为人格美和真实美在现实中很容易达到,也是采访的基本要求,人物报道应该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我喜欢做电视人物专访,更喜欢将自己情感与人物采访融为一体的感觉,要完美地将传媒意图和观众视觉有机结合,需注意六个问题。1、介入要提前重要采访往往由制片人牵头,围绕主题准备采访提纲,遇到临时性人物采访,  相似文献   

13.
朱伟 《青年记者》2006,(13):43-44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趋势的凸显,媒体的原有身份被解构和淡化,新的身份要求得到表达和尊重。许多媒体在种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中尝试着寻找平衡点,希望能找到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主导身份来统领各种角色。本期“新闻茶座”将与邵培仁教授探讨《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他声称自己在新闻学术界处于边缘地位,但却由于自己的译著而被新闻操作者熟知。他声称自己所做的事情就像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样,很少带着先验的目的,而只被时代裹挟前行,但却有意无意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传媒骄子”关注《展江:行走边缘》。地市党报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创新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子,这是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传媒骄子”对《威海日报》、《威海晚报》总编辑时述国的专访,相信会给读者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叶冬梅 《报刊之友》2012,(5):118-119
采访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人际交流,而是一种相互观察,交流与挖掘并相互感应认知的复杂的过程,这种过程有一定的心理依据。根据人际交流的心理特点,可以指导我们运用在不同对象、不同族群的各种不同采访活动中,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采访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叶冬梅 《今传媒》2012,(5):118-119
采访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人际交流,而是一种相互观察,交流与挖掘并相互感应认知的复杂的过程,这种过程有一定的心理依据。根据人际交流的心理特点,可以指导我们运用在不同对象、不同族群的各种不同采访活动中,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采访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刘爽 《声屏世界》2011,(10):55-55
行前有准备 找好契合点 著名主持人倪萍说过:“无论谁作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在她的节目中出现的人物访谈。虽然时间很短,但都抓住了人物的闪光点,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些都缘于充分的前期准备。之所以要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找到一个契合点,使对方愿意接受采访,使话题容易打开。否则话不投机,容易吃闭门羹。  相似文献   

17.
如今,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类型的多元化,让媒体人目不睱接,压力日趋紧迫。但就目前来看,新闻采访最根本的依然是五要素,而所有的采访都离不开人,所有的采访面对的都是人。本文简单探讨了在广播节目中人物采访的技巧及要点。  相似文献   

18.
在涉及人物采访的专题片创作中,笔者认为要想把人物采访好,一定要抓住"准"字。一是选择采访对象要准。要找到与新闻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与目击者,以及其他最了解事件情况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反映最详细、最生动的信息,也只有他们说话才有权威。如果是重点人物,则应重点诱导,把相关事件用某种提示性提问反映到画面上。此外,应选择那些容易与记者  相似文献   

19.
与采访对象交流,倾听其发自内心的讲述,对人物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物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面对“市井小人物”时,更应讲究采访技巧,想方设法让他们说出心里话,只有这样,报道才会变得鲜活、生动而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