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特殊情感,宗教与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东西方宗教与心理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宗教信仰的积极与消极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对宗教心理根源的考察,认为宗教是“俄狄浦斯情结”惧父心理的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原始时期父权制部落里的儿辈们的伊父,弑父以及由是产生的“懊悔心理”,为宗教崇拜和道德禁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各种实教信仰的对象,如图腾,摩西,上帝等都是“父亲”的化身,宗教的教导,安慰,要求三大社会功能也体出了“父亲”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宗教热”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出现了大批大学生“望教者”和宗教文化追随者,其宗教活动有逐渐组织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内在心理的需要以及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等。在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的教育,从宗教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宗教热”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出现了大批大学生“望教者”和宗教文化追随者,其宗教活动有逐渐组织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内在心理的需要以及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等。在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的教育,从宗教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心理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复合型“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6.
徐訏的小说创作在浪漫传奇的通俗形式之下展开的,是对爱情、人性、人生以及宗教等方面的现代性追问。这种追问主要表现为爱情的哲理反思、心理的深层剖析以及宗教的关怀与提升这三个方面。这种融哲学、心理、宗教于一体的生命的道说,体现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是徐计小说的现代性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以下新趋向:第一,自认为信教的学生人数比例逐渐上升:第二,信仰的盲目性;第三,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等。本文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成因进行了探析,认为大学生求知欲较强、追求新事物等个性特点容易对宗教产生兴趣;宗教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冲突下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宗教的接纳与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是引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三大心理成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阐释分析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在前现代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与他们所信奉的宗教的关系,分析了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出于不同的心理、情感和利益的需要去信奉不同的宗教,而他们所各自信奉的宗教又是如何对他们的现实生活起到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原始宗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道德宗教是人类安全和伦理道德的需要,宇宙宗教是人类认知与理性探索的需要,命运宗教是人类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射,是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观照和再现。宗教将不断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伴随人类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各种特殊性必然使各自的审美心理打上宗教的印记:宗教观念的影响——由于不同宗教的教义存在着差异,使得信奉不同宗教的民族在对世界的观照、人物的评价和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宗教器物的影响——不同宗教所崇拜的不同器物对民族审美心理也产生影响,其中最集中体现宗教审美观念、并对信徒审美心理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偶像;宗教心理的渗透——宗教心理的某些成分直接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特色,宗教心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时代需求中转化为民族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丰子恺独特的艺术追求,深切的宗教归依体验。为现代人以宗教艺术疗救痛苦心灵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借鉴。从许地山诸教沟通的宗教体验到丰子恺宗教、自然、童年相互融通的体验,他们都在人类精神的高层次上升华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都取得了一个共同的效果:超越现实苦闷,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包蕴了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归依体验治疗世疾。解救人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关于宗教起源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终极关怀的思考。而关于宗教的起源问题,则历来是学界争论较为激烈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独特视角。根据弗氏的观点,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而这些又是人类潜意识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聚焦于与文学有关的"宗教"还是聚焦于文学中的"宗教"。从"《红楼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红楼梦》研究,不难发现,在《红楼梦》与宗教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于"《红楼梦》与宗教",根亮的思考是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根亮指出,曹雪芹所说的"色"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色之好,应该是就整个现实人生而言,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SCL-90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调查得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惧因子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他们在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水平较高、消极情感较低;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宗教宽容: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社会秩序,必须要有和谐的社会伦理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作为一种文化,宗教最重要的是为人类存在赋予意义和目的.宗教给予生命个体精神寄托的同时,在范导人们行为,凝聚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认同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以宽容、平等、博爱为基本原则的宗教信念,正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宗教宽容,为人的自我完善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提供了一种具有一定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目标,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宗教对立之关键在“上帝在与否”,它实则牵涉到科学与宗教的方法问题,这个问题可归结为科学方法是不是人类与世界交往唯一的和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方法。科学与宗教本乃人心智活动之不同层面,前者着眼人的认知,后者关涉人的伦理。“上帝”的缺席导致人伦理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这种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巳愈益变得明显。在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就显得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类型与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吏民救济、宗族救济、宗教救济等,其主要特征是:宗族、地方官吏与社会互助组织是民间救济的主体;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带有浓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民间救济以物质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民间社会救济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显示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国家救济仅在灾荒特殊时期才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与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18.
纽曼的大学理念中知识观是理智培育的基础,"知识本身即为目的"所指的知识是自由知识。理智培育是核心,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自由教育是理智培育的途径。理智培育与宗教是不同的,但宗教对于教育有促进的作用。纽曼的大学理念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学生心智培育的缺失、高等教育过于实用性的倾向使人变得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children's, adolesc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the rights of child and adult agents to freedom of speech and religion in 3 social contexts: the general level of society, the school, and the family. Two hundred forty participants, evenly divided into 5 grade levels (mean ages 6,6, 8,5,10,6,12,4, and 22,7) made judgments of the legitimacy of authority prohibition, rule evaluation, generalizability, and rule violation for all freedom/social context/agent combinations. Concepts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religion were found to emerge in the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and endorsements of freedoms were increasingly affected by social context and agent with age. College students were less likely than any other age group to affirm children's freedom of religion in the family context.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ntal competence and maturity of agents and the potential for harm to ensue from acting on freedom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cisions of older, but not younger,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20.
自然必然性与自由的对立,是人类面临的本原性矛盾。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向往自由而进行的冲出自然必然性制约的努力。艺术在内在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追求生命意识自由展开的两种形态:一是奋进,一是超脱。就其后者,艺术与宗教在寻求存在意义的过程中走向了沟通。宗教对人生现实的超脱性同艺术审美创造的超脱性有了精神意旨上联系,艺术与宗教在内在意蕴的建构上是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