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鷟的 《游仙窟》 是唐代一部重要的传奇作品,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语料.通过对 《游仙窟》 量词的词频统计及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量词的使用状况,这对于研究汉语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唐张文成的《游仙窟》语言通俗浅易,是研究唐代口语的珍贵语料。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就收有此文,并说:“唐人口语,尚赖此略存。”早在20世纪80年代,郭在贻先生就解释了《游仙窟》中“狐玉”等30多个词语,但后人对该文词汇涉猎不多。不揣浅陋,补充解释《游仙窟》中的4个词语,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4.
《游仙窟》是早期唐传奇中一篇相对成熟的作品,小说从多个方面为中唐传奇的黄金时代提供质素,从而建构了传奇的艺术图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的渊源颇为深远,早在公元前11世纪古朝鲜之始,中国与朝鲜的先民之间就有着非常频繁而密切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到了统一三国时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有了猛进的发展。《新罗殊异传》就是在魏晋志怪小说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并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中国的传奇小说《游仙窟》和朝鲜的殊异传体散文《双女坟》为中心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影响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志怪小说对朝鲜新罗统一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人张鷟之小说《游仙窟》内涵丰富,包罗广泛。本文从幻梦与现实二层面,兼及文人文化心理、宗教、社会与历史等角度,对《游仙窟》进行多重解读,望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唐人张?的小说《游仙窟》中包含有大量的定情信物,这些信物按照材质可分为布类、金属类、木质类三种。布类信物如枕、鞋、锦等多为个人日用品,私密性高,主要暗示双方关系的亲密;金属类的镜子、钗、钏主要是通过价值的高昂、材质的坚硬来表现男女双方对爱情的珍视和矢志不渝;木类的扇子则是通过扇子的功能、形状来表达人物的钟情。同时,这些物品各自在读音、图案、数量、传统文化沉淀等方面与人物的爱情心理相契合,表达了主人公渴望团圆、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对日本现存《游仙窟》古钞本和古刊进行考察,认为这些本子可以分为“白文本”和“有注本”两种类型。现存最早的“白文本”康永三年(1344)“醍醐寺钞本”所据的是正安二年(1300)的本子;而现存有“文章生英房”序和正文双行夹注的刊本“江户初期无刊记刊本”(“庆安五年刊本”是其同板异刷本)原本可以上溯到文保三年(1319),虽比“醍醐寺钞本”所据原本晚20年,却比其抄写的时间要早25年。“醍醐寺钞本”在抄写时曾利用过与“无刊记刊本”正文和注文相同的“有注本”,说明醍醐寺钞本与“无刊记刊本”的“祖本”应该有一定关系。文章认为,虽然“醍醐寺钞本”和“无刊记刊本”是日本现存古代所有《游仙窟》本子中渊源最早的两个本子,但“无刊记刊本”更适宜作校勘的底本。  相似文献   

9.
《游仙窟》在日本大行一时,影响深远,但是日本文人对《游仙窟》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以平安朝后期为界,《游仙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从日本的书目著录中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奈良和平安朝前、中期,《游仙窟》被著录进"集部",处于文学经典的地位,是被当作美文学来对待的;平安朝后期开始,《游仙窟》渐渐被视为狭邪小说,从"集部"转入"子部"。这种变化反映了日本文学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游仙窟>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都与作者张所处时代的风气息息相关.这篇小说取材于初唐文人所熟悉的冶游生活,同时还受到嘲谑、咏物、酒筵行令、诗歌竞赛等社会风气以及前代汉译佛经文体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极为独特的长篇以诗相调的体制.除去这些与小说形式相关的外部原因,促成该小说文体形态的内在动因则在于作者张强烈的逞才使气的愿望,这使他过分专注于表现自己在诗歌与骈赋方面的才能,却忽略了对小说叙事技巧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11.
张梅 《语文知识》2008,(1):75-76
《游仙窟》中的用诗,开“以诗传情”先河之作,而《清溪庙神》中的“以诗传情”还不够成熟,《莺莺传》则是这类“以诗传情”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游仙窟》一书在中国失传后,因日本的古钞本、古刊本得以流传。日本现存的《游仙窟》古钞本有10余种,校注宜选“江户初期无刊记刊本”为底本,以日本康永三年(一三四四)醍醐寺钞本、文和二年(一三五三)真福寺钞本、金刚寺旧藏镰仓末期(□)残钞本、山岸文库藏室町初期(□)残钞本、元禄三年(一六九0)刊本《游仙窟钞》以及国内四种校勘本、校点本为参校本。由于辗转传抄,《游仙窟》的日本古钞本、古刊本免不了错讹,异体字、俗字也特别多,都给校勘和注释工作带来了困难。《游仙窟》日本古钞本、古刊本在传抄和刊刻中形成的错误,虽然多数可以通过版本比勘求正,但也有一些是版本比勘不能解决的:一是错误十分明显,基本可以凭“理校”纠正;二是很可能有误,但无法通过“理校”提出纠错的方案;三是或文义隐晦,或扦格难通,却无从措手,只能存疑待考。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于《游仙窟》的研究,多出于一种思想价值的意识形态批判。本文试图通过非传统古典文学研究的考据式的文献分析批评,主要就《游仙窟》一文骈散相间的"诗化"特征及其口语化表达方式,致力于该"诗化"特征的逻辑继承关系和口语化介入的事实对唐传奇发展的整体叙事影响——即寻找、阐释这种现象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整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第12窟前室北壁有一处回鹘蒙文题记,我们称作“道尔吉题记”。道尔吉题记写在泥塑佛像左方的白底榜题框内。榜题框宽15cm,高29cm;左距该室西北角75cm,右距该室东北角134cm,上距窟顶73cm,下距塑像台139cm。  相似文献   

15.
陆离 《家教指南》2011,(1):53-57
榆林窟第19窟大礼平定四年题记为大理国僧俗四人巡礼榆林窟时留下的题记,时间在五代两宋时期,大礼应当为大理的同名异写,平定是大理国的年号。该题记具体反映了当时地处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西北内陆边陲宗教文化的交流情况,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5窟存有不少汉文、藏文、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题记。这些题记虽历经不同时代的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但对于洞窟的断代和发展演变、壁画内容的确定,仍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集录B465窟内的题记,并对其中几条重要的题记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 安西榆林窟属于敦煌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东西西侧的砾岩山崖上,东崖现在30窟,西崖现存11窟,共41窟。洞窟开凿年代一般认为从唐代延续到清代,但现在洞窟没有明代的。洞窟壁画和彩塑多为唐宋作品,也有一些西夏、回鹘、元代的。近两年的合作考察中,我们确认了几处回鹘蒙文题记,本文释读的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范泉 《家教指南》2007,(4):86-90,插8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壁门上部新发现的供养人题记的考释,澄清了该处供养人为僧人俗家夫妇供养像的不当观点,结合文献与图像资料进一步论证了本窟窟主为索义辩的论点,并探讨前室下部供养人像列出现的一些新的形式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4窟出土有大量汉文、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梵文文献及回鹘文木活字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该窟中室、后室甬道和后室中写满了回鹘文经文题记。如此众多的回鹘文题记,在已发现的敦煌石窟中尚属首例。通过对回鹘文题记的释读,一方面可修正以往学界对窟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壁画内容的解读;另一方面,可推知B464窟现存壁画应出自回鹘人之手,该窟时间下限可定为元代,是元代回鹘洞窟。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榆林窟第16窟墙壁上的一份题记。该题记是敦煌地区的第一份景教徒突厥文献,是由来自瓜州的回鹘景教徒朝圣者于元代书写的。题记清楚地表明,在元代统治时期,敦煌周边存在有回鹘景教徒,也证明了回鹘景教徒与佛教徒有部分共同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