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灵魂的“洗礼”哈萨克人说,雪山冰水是圣水,能净化人的灵魂,也能映照出入的灵魂。雪灾面前,生与死、利与害的不和谐音强烈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通过这次20天的雪灾采访经历,我们这些记者的灵魂也受到一次洗礼。2月24日,我们在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采访时,听说在加勒哥斯哈拉盖村,有一个牧民党员耶生,在自己也受灾的情况下,无私地帮助了许多人。这是个典型人物,我们准备采访,乡长卡德尔别克劝阻说:“那里都是山路,雪又厚,路实在不好走。”我们执意要去。陡峭的山路上到处是雪,车几次陷进雪里,我们只有下来用铁锹挖,用…  相似文献   

2.
徐迅雷 《新闻实践》2009,(12):36-38
10月19日,我与记者吕宏受报社委派,赴昆明采访"中国好人"杨竹芳。接到任务是头一天夜班结束,分管副总编与我们商谈了个把小时,我们建议第二天就出发。之后办公室空留我一人,上网搜索有关检察官杨竹芳的材料,到家入睡已是凌晨4点。  相似文献   

3.
巨响、浓烟、惊恐的表情……尽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餐厅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了多日,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个个迅速采访抢发新闻的镜头仍不时地浮现在眼前,令我记忆犹新。 2月25日上午,我们按照头一天的约定,来到北大采访毕业生招聘会,结束时已是中午11点了。由于事先联系好下午2点采访清华运动队,我们便驱车提前来到了仅与北大相距10分钟车程的清华大学吃饭。 点过饭菜后,李江涛下到一楼上了趟洗手间,回到二楼刚吃了几口饭,碰上了也来此就餐的清华新闻中心的一位老师。我们三人正闲聊着,大约11点50分时,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从一层传来,几乎同时整个楼剧烈地摇晃。  相似文献   

4.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受到全球新闻界的重视。自然,新华社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到国际斗争的热点地区去,通过直接采访,写出有自己特色的独家新闻。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说:“新华社可以派记者去喀布尔采访,也可以去游击队控制区,同时去,了解第一手材料。”这为我们打开了去喀布尔采访的大门。但是,我们与有关部门就具体事宜协商妥当已是5月12日,苏联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了。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之行去年11月14日泰国当地时间上午9时,李鹏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机离开曼谷,飞往澳大利亚进行正式访问。泰国总理率领泰国政府高级官员在曼谷空军机场,为李总理一行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我们电视报道组分成两个小组,一组随总理专机前往澳大利亚采访;另一组留在曼谷,准备当天晚上向国内传回在曼谷机场拍摄的新闻。 15日,我们正式结束在泰国为期10天的采访活动,乘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班机飞往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 14日当地时间下午4点半,李总理专机飞抵澳大利亚西部城市佩思。15日晚近午夜我们抵达悉尼时,李总  相似文献   

6.
“激情”,是人们概括牛玉儒精神最常用的字眼。激情,也是对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最贴切的描述。2004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我们随牛玉儒事迹新闻采访团到内蒙古采访。10天时间,采访近百人;半个月内,写出了4篇通讯、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通讯,字数近万。采访中,讲到牛玉儒的魅力,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跟他干很苦很累,但还是愿意跟着他干。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这同样是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的体会:采写他的事迹很苦很累,但还是非常愿意这样干。原因是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一典型人物,感觉能把这个难得的先进人物写“活”,再…  相似文献   

7.
1982年6月下旬,我们在那曲地区班戈县采访以后,乘汽车冒风雪颠簸了两天,来到了可可西里山区。可可西里山区海拔5000米左右,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虽然已是六月,可这里依然寒意未尽,水面结着薄冰,疏朗稀落的牧草一片枯黄,难得看见一顶牧民的帐篷。我们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多天,虽然吃不上热饭,喝不上开水,风吹沙打,嘴干唇裂,却饱尝了可可西里山区的特殊风情。奇异的沙马舍加可可西里山是昆仑山的南支,呈东西走向,东部延接青海省境内的巴颜喀拉山。它象一条巨龙,飞舞在藏北高原的西北部。资料上说,可可西里山的意思是“青色山梁”。想来,可能是牧草繁茂,一片葱笼,来到这里一看与想象的大不一样。可可西里  相似文献   

8.
为了送别旧的千年,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从1999年11月底到2000年1月初,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策划组织了“创世纪环球采访”,向美国、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日本派出数组记者,对世纪之交前后各地人民喜迎新千年的情况进行采访。从1999年12月27日到2000年1月2日,羊城晚报分7天共256个版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羊城晚报创世纪”的主题集中报道了各组记者的采访内容,每一天的  相似文献   

9.
虽然下乡对农村记者出身的我早就习以为常,虽然离康区调研已过去整整一年,但刚来西藏就深入康区采访时的激情依然。在这次一个多月的采访中,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刘伟带领罗布次仁和我,先后穿越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等地区20多个县,相继采写了康区参考调研、走进横断山、茶马古道纪行等稿件60余篇(幅),其中社级好稿、部级好稿各一篇(组)。从康区调研到茶马古道纪行出发前,刘伟交待,这次任务主要是康区社会稳定问题调研。这次采访要跑遍康区社会问题比较多的县,摸透情况,为中央决策当好预警机。由于西藏山高路远,下一次乡不容易,力争多写稿,写精品稿。要在新华网西藏频道开辟“远行横断山区”专栏,确保每天发稿。第一篇消息是在我们2001年11月11日到达那曲镇当晚用电话口述给分社义高潮的。这篇《藏北牧民敲开市场大门》网络稿由青藏公路两旁雪地上双手挥舞着土特产的牧民而引发,于是我们采访了那曲地委及工商局的有关负责人,了解到藏北牧民由过去冬季的“惜杀”、“惜售”,到现在牲畜大批出栏,由过去的猫冬到如今参与公路建设、学驾驶,并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女子驾校。从那曲往东,我们就踏上了川藏北线,进入怒江上游。也许是受路上行驶着的武警水电部队施工车辆...  相似文献   

10.
没想到,我也做了一回“大禹式”的人物,两过家门而不入。那是发生在我接班“沿江行”的第四天。一大早,我们坐采访车从溧阳出发,赶到镇江,已是中午12点多了。吃饭桌上,就对当天的采访题目  相似文献   

11.
八月,是西藏一年中的黄金季节。不仅风和日丽,万物兴旺,藏北草原的牧民还习惯每年在这个月举行规模盛大的赛马会,西藏各地区的文艺团体也在这个季节带上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奔赴拉萨参加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文艺汇演。我们首都女记者团选择了这个时节去西藏采访。去年8月2日午后,一架从北京飞往拉萨的波音707客机披着金色的阳光,在贡嘎机场徐徐降落。一群来自首都的女记者挥舞着草帽欢叫着走下飞机舷梯:“呵,我们终于登上了世界屋脊!”这是有史以来采访西藏的第一个女记者团,团员来自首都十家新闻单位。对于这些初次踏上高原的女记者来说,不论是那湛蓝的天、雪白的云、雄伟的山,奔流的江,还是藏族风格的建筑和服饰,一切都那么新奇而富有诱惑力。她们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急切  相似文献   

12.
阿克苏《胜利报》社和农一师工会,于去年11月18日至12月7日联合举办首届新闻培训班,来自全师20多个厂、团的46名工会宣传干事和团宣传科干事,在20天的时间内,较系统地学习了新闻采访、消息和通讯的写作以及新闻摄影等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了历时两天的实习采访。学习结束时,师宣传处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  相似文献   

13.
1990年,藏北羌塘草原遭受了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从1989年11月初到1990年5月末,150多场大雪覆盖了草原,2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万多牧民和500多万头牲畜被困在茫茫雪海中。羌塘草原,已失去了往日的诗意,死神笼罩着大地,野狍撕咬着死去的牛羊,牧民在流泪。一当新华社西藏分社得知藏北羌塘草原发生严重的雪灾后,立即组织人员奔赴那曲地区,到雪灾前线采访。8月30日清晨,一组由文字记者张春保、藏族摄  相似文献   

14.
2003年7月31日,摄像、司机和我一行三人赶赴衡阳县采访一起亲生女毒杀父亲的刑事案件。之前,我也只是在一则短新闻中看到过有关报道,死者李某与凶手小燕之间的特殊关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把自己的采访想法讲给制片、责编他们听,他们觉得可以做,但关键是要怎么做才可以出彩。大家讨论了很久,直到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写了出来。采访提纲上,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只是四个字——人物命运。我想,关注人物命运这一点正是我整个采访过程的基点。由于路况原因,我们到达衡阳县的时间比我预想的晚,已是中午休息时间。我们只得等到下午再联系。中午只合了一下眼,就赶忙开始联系县公安局。在他们的帮助下,下午三点,我们来到衡阳县看守所进行采访。当时天气很热,为了有单独同小燕说  相似文献   

15.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16.
记者随领导外出采访,是个辛苦活。没有上下班之分,随时随地都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捕捉新闻。近几年,我曾先后跟随李铁映、王震、朱镕基等中央领导采访,跟随省领导同志采访的时候更多。每次接到任务,从进入角色到发完稿子,几乎是只要不睡觉就采访,只要采访就不睡觉,活象气象台的“全天候”观天雷达。1990年11月18日到22日,李铁映同志来河南考察,我跟随采访。头一天,李铁映同志在郑活动,第  相似文献   

17.
1996年5月9日,我们带着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报社领导的重托,高擎“陕西日报’96西藏阿里行”的旗帜,在同志们殷殷的祝福声中告别秦川,衔命西行,踏上了艰难曲折了采访征途。 在艰苦中认识艰苦 我们是在忐忑中步上西藏之旅的,虽然充满向往,但对这片土地在心中也有一丝不可名状的畏惧感。 而与其他进藏观光者相比,我们心理承载的负荷太大,不仅要战胜艰苦本身,而且还必须一刻不能懈怠地进行工作,座谈采访,搜集资料、留心新闻、赶发稿件……这就使得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运转之中,你连想都不敢想奢望有一点偷懒的空隙。 45天中,我们乘飞机3天,坐汽车14天,工作时间为28天,而7个双休日共14天我们没有休息过半天,无论是工作还是赶路,没有一天不在十几个小时的。14  相似文献   

18.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19.
一小时之内蹬车采访1995年11月3日是我们《家庭周刊》出报的日子,也是下一期报纸定稿定盘的日子。上午我们都在工作台前忙碌着,约中午11点20分,我边看稿子边拿起手边铃铃作响的电话:“喂,”原来是我报摄影记者成静平:“夏欣吗?跟你说件事,前几天,我去广渠门中学宏志班拍照片,有个学生的母亲走失了,这孩子特懂事,一直在到处找他的妈妈,而且,他妈妈有精神病,家特别穷。现在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1月6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随着三峡工程第二次截流的成功,这一天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记者,能亲临截流现场,见证历史时刻,为这一世界瞩目的宏伟工程鼓与呼,的确让人倍感自豪。在人民日报编委会的领导和记者部、总编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一战役报道,受到社会的好评。回想起在三峡工地采访的8个日日夜夜,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