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2.
程逊  王志洲 《成人教育》2009,29(8):34-35
德育内在理念以“人是目的”,学生的需要满足与学校的德育实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学校德育应在满足学生需要层次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程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校长,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对学校德育作了不少探索,其中的成败得失常常引发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德育往往在规范学生的言行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时派用场,而没有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力量源泉。当德育成为教师心目中的条条框框时,德育是否远离了学生生活?有专家提出“不能肯定什么样的学校德育是最有效的,但可以肯定与学生生活脱离的学校德育是有害的。”①  相似文献   

4.
“双减”政策在缓解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还从理念目标、行动实践等层面为学校德育创设了新的境遇:从“分数为重”到“身心为要”使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进一步显现;从“有限德育”到“开放德育”使学校德育时空资源扩大。但与此同时,作为一把双刃剑,“双减”政策也为学校德育带来新的实践困厄:在行动选择上,学校德育难以摆脱知性德育的实践传统;在专业推进上,学科德育、活动德育的专业化程度缺乏保障;在协同实践上,家校社德育实践面临分化与背离倾向。超越“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实践困厄,需要实践统整,建立完整德性追求的学校德育实践;筑牢专业,保证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全面开展和深入推进;搭建协同机制,以教师德育专业化引领家校社的协同育德实践。  相似文献   

5.
陈祥春 《教育导刊》2008,(11):58-59
传统的学校德育,较为关注学生对规范的熟悉、接受与遵守,因而在教育中主要使用“灌输式”。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单一使用“灌输式”来进行德育已显得无力与低效,对学校德育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应对策略。我们认为,实施主体性德育也许是解决德育困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及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味,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走向体验之路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恪守着一种“知识德育”的路径,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把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的认识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反思和实践去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在德育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校德育回归本真、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反思力、升华道德境界。营造体验型的学校德育文化氛围、创设体验型道德情境、组织开展体验型道德实践、开发体验式德育教材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教育探索》2003,42(6):96-98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入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位,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使每个教职工都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学生教育中,真正把德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建造“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实现“以德立校”的教育宗旨。一、全员德育的内涵建立和完善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机制,让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计划、德育管理、德育活动等信息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学生共同知晓、共同关注并认同的。全校的教职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目标的“无人化”;德育内容的“知识化”;德育方法的“外铄化”:德育主体的“口袋化”重构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对策有:关照学生的道德生活世界;构筑“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12.
学生发展学校德育,是社会秩序、进步、文明的基石。而对学校德育评估的淡化,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虚化,学校德育工作空、泛、乏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天津市杨村一中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中,提出了“大德育”的学校德育新思路。“大德育”工作思路是凡学生能够涉足的环境都应该成为德育环境,而在德育环境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被看做德育的传媒,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这个思路强化了德育环境的整合,强调了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杨村一中的德育工作已有机地把学校、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13.
在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下,基于学生个体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开展德育并不是唯一的线索,时间观念中的关系性存在应成为学校德育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在现代与后现代时间观念中.学校德育困境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于师生内在精神时空的意义链条的断裂,对此,学校德育需要重视师生现实体认的“真实感”及其德育意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实效不高,学校德育没有形成系统,缺乏长远的、综合的考虑,学校德育手段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德育认知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担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涵着深厚的“中华魂”,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抓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下简称“传美”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传统道德建设中,很多学校德育工作只重视个别榜样的作用,忽视制度建设,即使有德育制度也大都忽视学生在德育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德育工作不能深入人心,难以见成效。要改变学校德育工作被动的局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在德育制度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学生参与的原则即通过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选择或制定。学校德育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金点子”有奖活动、德育热点讨论、各种科学理论宣传等等德育活动,充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  相似文献   

16.
实施德育工作人性化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备受关注的“重庆老师体罚致学生自杀案”、“安徽淮南二中选举差生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种种质疑:德育的人性化体现在哪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到底有没有?我们认为,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观。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德育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单向说教式的德育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它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软与缺失,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现象正是这种模式下学校德育滞后与被动的主体反映。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观念偏差和误区使得德育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实效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误区一:把学校德育取向…  相似文献   

18.
董永钰 《广西教育》2011,(28):9+43-9,43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传统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鉴于此,我们于近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规划课题——“以活动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验研究,着力于探求一条新路,走出以往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近学生的、有丰富载体的实体,促使学生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诸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言行中。  相似文献   

19.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学校德育长期处于有心而无力的尴尬境地。我们以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故而德育沦为了智育的陪衬。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的实际上是“管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本文在分析了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意义和这样做的理论依据之后,结合我校实际开展的工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阐明了我校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学校传统德育中,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将属于能承担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培养“健全人格”应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校德育应从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重组德育内容、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为主线的德育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