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苦亦风流     
大家都知道干新闻苦,我以为基层通讯员要更苦一些。 他们为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及时地报道给广大受众,往往要比专业新闻工作者吃更多的苦,比和他们的同事们耐更多的心烦才行。 他们只有在干完和别人同等工作或劳动量的前提下,才可能去工厂、机关、学校、农村采访,来去匆匆,既要受劳力之苦,又要忍“名不正、言不顺”的“白眼”之气;“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为写一篇象样的稿子,他们没时间去舞  相似文献   

2.
住在牧民的毡房里,尊敬老年人的风尚习俗随处可见。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贴近哈萨克牧民生活的一个窗口。一次,我投宿的牧民家,老人要出门走访亲戚。吃早饭时,老人坐在花毡正中,儿媳在旁边一碗一碗地斟奶茶。饭后老人起身时,儿媳就先掀开了毡门帘。我随着出门一看,儿子已准备好了马。老人到山石背后小解,儿子又往小铁壶里灌了水,还加了温水,接着提壶给老人倒水洗手。这时,儿媳提着两头装着东西的马褡子搭在马鞍上。儿子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牵着马缰绳,帮老人骑上马,又紧了紧马肚带,把马鞭递给老人。我不仅暗自称羡,虽说老伴已去世,老人却真有福气。傍晚,我和翻译采访回来,老人还没回家,锅里正煮着肉。翻译告诉找,这是老人临走时安排的。哈萨克人是最尊敬老人的,老人嘱咐的就要去做。有老人在,我采访时只有老人说话,儿子媳妇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3.
养老院的老人们,没有儿女,但却享受到儿女对老人的爱,他们虽然不能到图书馆来阅览书刊,图书馆的各种书刊却经常传阅在老人的中间。新民县图书馆馆员、共产党员周淑云同志,给老人送去了女儿的爱,长年为他们送去各种书刊,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其乐无边。周淑云同志年近半百,身体又不太好,为什么能够默默无私的奉献,她常说过:“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把我从苦海中拯救出来,使我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的一切都是  相似文献   

4.
工作超负荷引起身体亚健康龙年岁尾,当我们大家正忙于辞旧迎新时,却有噩耗传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务总监、高级编辑陈新民患肝癌不幸去世,正值盛年,令人扼腕叹息!这是本年度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三起不幸事件,前两次追悼的,一位是发行总公司副总经理陈建华,因患肺癌而去世;另一位是省记协的同事,因急性心肌梗塞而猝死。一年之内,本集团接连三位媒体人英年早逝,再度向  相似文献   

5.
金钰 《记者摇篮》2006,(11):60-60
今年虽然只有22岁的我,却有近三年的报纸新闻从业经历。从我成为实习生的那天开始,作为“记者”所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打碎了生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错综交织,让我拥有这个年龄的少有的人生阅历,也难怪同学们都说我太成熟……窝棚老人让我怀揣感恩的心回想起来,第一次的采访任务就让我印象深刻,寒冬季节住在鲁园凉亭里的那个“窝棚老人”第一次让我感到震撼。几块破旧帆布和条幅撑起的半米多高的“房子”就是那位生活窘迫的老人的家。“我在这里等人,外面太冷,能让我进去暖和暖和吗?”在得到老人的同意之后,我半蜷着身体走进了窝棚老人的“…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家住重庆的96岁的法学博士申庭美先生去世了。申先生留下遗嘱,要将他的全部遗产留给他的爱犬“欢欢”。老人有子孙,他没有说要把遗产留给子孙。 这让国人感到十分新鲜。从前只听说“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这等“吃饱了撑的”怪事,没想到我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终于也出现这等怪事。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10,(36):24-24
“我本该埋在这里,却要埋在台湾。”这是1988年柏杨回故乡河南时摸着父亲墓碑含泪所言,在去世两年后,家人帮他实现了遗愿。颠沛流离大半生的著名作家柏杨,其部分骨灰近日终于在河南新郑市龙湖镇的福寿园陵园入土。  相似文献   

8.
最好的死法     
年末岁尾,大家都在准备请财神、贴对联,对来年充满期待,我却总想到死。我想到死,并不是对生绝望,而是太了解它了。生的含义,尤其在中国,不就是恶狠狠的竞争吗?那天一进门,大家就说我身上有骨灰的味道。我就纳了闷了,他们怎么知道我从火葬场回来?我说家里有老人亡故,喜丧,93岁了,睡梦中去世的。  相似文献   

9.
丈夫光雄告诉我,独居在东京的婆婆今天给他挂了电话,说明天就要进医院动手术。丈夫一脸的愧疚,已70高龄的婆婆膝下只有光雄一个孩子,在她最需要亲人安慰的时候,做儿子的却不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这总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0.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历史性的机遇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乘势而上,积极创造常州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辉煌。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市档案系统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各市、区档案部门要树立“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特色才能有突破”的思想,每年培育几个闪光点,精心打造和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精品工程,提高常州市档案事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内涵,逐步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档案工作和档案资源体系。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第一目标,构筑本市档案信息资源新优势。常州档案工作要以率先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谢晋导演去世后,宋祖德在自己的博客上向谢导演“泼脏水”,继而又声称谢和某位女演员有过私生子。宋的口舌让谢晋夫人十分愤怒,老人斥宋为“无耻小人”和“烂龙”。我很理解老人的心情,只是我不理解,面对诽谤,为什么不把对象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2.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个国王,临死前把他的几个儿子叫到一起,先分别给他们一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筷子一折就断了。然后,国王又给他们一人一把筷子,同样让他们折,这下,他们谁也没有折断。国王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要几弟兄以后一定团结一心,只有这样,才会集中各自的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整天和老年人打交道,感觉如何?"接办《老人天地》版以来,很多同事这样问我。他们大抵是觉得,一个看上去虽已不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却还有些热度的人,过早地沉入到"夕阳红"中去,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第14期新闻函授学员的来稿中,不少学员从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内容、有真情实感的生动故事。我们认为,这个写作的“第一步”走得好!据我们所知,很多函授学员是基层连队的新兵,平时学习、训练很忙,连阅读函授教材都是加班加点或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完成的,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采访、调查和搜集新闻素材呢?然而我们不少学员,偏偏在“没有办法”中找办法,既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采访,那就从采写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吧。常写不辍,同样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下面选载的写“我”的故事都是本期函授学员写的,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稿…  相似文献   

15.
我是宁夏吴忠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给贵刊写这封信,心里是十分不安的。因为不久前,我的一位年轻同事自杀了。这位同事曾和我在同一宿舍一起住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世前两个多月才分开。并没有什么外在的直接原因导致他自杀。我知道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我想他的死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中国记者》的老读者了。自1990年毕业到企业做宣传报道干事起,便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5个春秋里,或订阅、或零买,无论何种方式,我们每个月都会见面。15年来,我书柜里过期的杂志卖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记者》等新闻期刊占据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15年来,她就像一位老师、一位好朋友,守候在我身边。她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新动态;她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学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使我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能没有《中国记者》编辑部各位老…  相似文献   

17.
心中的日月     
《中国广播》2007,(11):70-71
解说: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而在我国云南普米族的村寨里,每当有人去世,老人们都要唱一首《指路经》,告诉亡者归宗的路,引导他们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前一段时间,不少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到了晚上八点都纷纷收车回家。他们不是急着回去收看让球迷失魂落魄的“世界杯”,而是要陪着同样是“的哥”的陈文海着急上火,四处奔波……的确,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大哥》,说的是左邻右舍的你,是楼上楼下的我,是居民杂院的她,是所有平民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身边故事。全剧二十集,从头至尾,没有权力较量,没有金钱交易,没有风花雪月,更没有床上功夫。有的只是老陈家,也是百姓们自己家开门关门的烦心事:一家几口下岗了,孩子上学缺钱了,老人生病住院了,两口子不和离婚了,年轻人恋爱…  相似文献   

19.
刘汉能 《传媒》2021,(3):89-90
第一次约访范以锦老师,是2019年年底.得知他出差了,我和身边同学的第一反应是:范老现在还要出差吗?我们都以为,舟车劳顿不适合一位73岁的老人,可范老却不这样以为:"这是我的工作,而且和大家多交流也会激发灵感."  相似文献   

20.
蒙木 《全国新书目》2010,(13):74-75
《恋爱中的女人》,是我阅读劳伦斯(1885—1930)的第一本书,温婉的诗意令人回味,让我想起简·奥斯汀、伍尔芙和曼斯菲尔德。他们把一个庄园、一个家庭里看似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日常生活写得如此细腻情深,折服了无数读者和批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