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5,(6):80-84
"亚鲁王"是在西部苗族麻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口头史诗传统,2011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演述传统在口头史诗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史诗"亚鲁王"传习方式的研究,探索了史诗歌手的创作与演唱过程,通过对民间艺人传承技能的深层次挖掘,以求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亚鲁王"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苗族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英雄亚鲁一生的英雄业绩,其命运之坎坷、其性格之坚韧、其对手之凶残建构了史诗的发展脉络.亚鲁一生中拥有诸多对手,但其与兄长赛阳、赛霸的争斗才是贯穿整部史诗的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亚鲁英雄形象,在比较多篇《亚鲁王》异文的基础上,以英雄对手母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史诗蕴含的苗族“人类同源”的观念,并分析了史诗内蕴的麻山地区苗族传统的祖先崇拜意识,认为史诗是对苗族远古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作为"复合型史诗"的代表,亚鲁王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因此,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亚鲁王文化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有效借鉴西方文化整合理论,对亚鲁王文化进行文化整合研究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史诗带有鲜明的稻作文化模式,史诗的三大母题包含众多文化原型,可以综合运用民族志研究以及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列维-施特劳斯的结...  相似文献   

6.
就文化生态保护角度来谈《亚鲁王》的民间传承问题,则必须深入研究其既有的传承机制,着力维系其原有的文化氛围,细致、有效保护东郎的生计方式,同时亦必须设法增进当地民众对《亚鲁王》文化价值的体认。  相似文献   

7.
亚鲁王是流传在麻山苗族族群中的口述传统,亚鲁王在遗产运动下的正名是族群融入国家制度建构的一种路径并成为族群文化构建国家认同的符号标志。通过亚鲁王申遗的事件,阐明亚鲁王在"正统"意识观念的型塑之下,生活世界与国家舞台的实践与展演是亚鲁王传承与发展的现行方式,提出在"家园遗产"的理念下保护和传承亚鲁王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亚鲁王》传承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指出传承《亚鲁王》要处理好政府与民间、有形与无形、守"旧"与创"新"等几组关系,从维系传统文化氛围、保障东郎生计方式、创新传承途径等方面保障《亚鲁王》在麻山地区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亚鲁王》是苗族长篇叙事史诗,于2011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从“何处唱”、“唱什么”、“如何唱”和“为何唱”四个方面对《亚鲁王》的演唱传统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其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亚鲁王》以蝴蝶、糯米、集市等诸多意象构建了一个富饶宜居的祖居地,以30余个地理空间流转点出自东向西的迁徙路径,通过地理叙事显现出麻山苗族悲怆的迁徙历史。族群记忆感召族人在迁居途中重建与族源地相仿的地理空间,在丧葬仪式上吟咏祖源地以召唤亡魂回归故土,这两种形式为麻山苗族"归冢"意识的民族精神心理显现。史诗文本与演唱时空构成"互文性"关系,地理意象与"归冢"意识贯穿始终,形成史诗文本"沉郁悲怆"风格与丧葬仪式"向死而生"特征的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1.
影片《剩者为王》改编自落落的同名小说,并由其本人执导,讲述了剩女盛如曦的情感经历。影片主人公对自身剩女身份的焦虑与认同,作为他者的父母与剩女间的代际冲突与和解,揭示了剩者为王的主题,显示该片不同于此前消费剩女话题的影片,表达了对剩女群体的关怀与理解。但从社会身份认同的角度看,电影未能完全摆脱男性中心主义的窠臼,依然流露出对剩女的偏见与否定。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以歌师(东郎)传唱方式进行“表演”的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被誉为是苗族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亚鲁王》通过独立场面的串连叙述方式、在叙述中主动诱引旁观者能动性的表现以及以性格动作展示情欲的本质特征呈现出了鲜明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13.
《小岛》是一本关于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小说。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理论的角度切入,分析利维的小说《小岛》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冲突及文化身份认同思想,以证明利维是一位优秀的表现移民身份认同的小说家,且其作品《小岛》是一部深刻的身份认同小说。也以此来促进移民和新环境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并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其中她融合民间传说、诗意文峰以及神话元素以写实的方式表现出种族、性别、阶级的对立和冲突,使得叙述生动有致.  相似文献   

16.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田野考察,是绝对不行的。没有田野考察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将是空中楼阁。没有田野考察,所有的实施就不会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广西作家凡一平的长篇小说《变性人手记》通过塑造童汉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在身份焦虑与认同之间的矛盾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物,其身份在性别和文化上都呈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人的成长历程,探讨了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并由此得出作者的主张,即人类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完整的存在,实现人类大同,必须尊重、牢记、见证并传播自身价值的精华,在此基础上,认同并继承发扬个体的文化身份。这样,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完整的精神自由,超越个人与种族的自爱与自恋,插上思想的翅膀,实现全人类的飞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民族古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厚重,是中华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积淀。对民族古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重活态传承,培养传承人;注重对民族古籍的翻译出版以及推广;运用数字化技术研究开发民族古籍;完善民族古籍的相关立法、执法以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