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洛阳伽蓝记》以地志为经,史事为纬,记录了北魏时代洛阳人民融合胡汉饮食精华,创造出食材多源、加工技法多样、重视食疗养生的河洛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北方草原饮食文化与南方水乡饮食文化熔融的过程,在更深层面上则反映出胡汉双方在生活习性和心理上的调适与沟通。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魏时期洛阳佛寺剧增现象的介绍,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融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从民族心理、社会时尚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在北魏都洛时期佛教的极盛一时的原因,并简单论述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政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4.
"北魏洛阳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反映北魏社会信息载体的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多分布在豫、晋、蒙、冀、鲁、陕、甘地区.中外学者从其墓地制度、墓葬形制、墓葬图像、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为探索洛阳时代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在一些主要问题的认识上.也还存在着视点相同、思考模式同一化等问题,变换视角,重视细节,应是未来研究中需要强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生动地描绘了北魏各阶层的女性,上至太后、公主,下至婢女、伎女,各有记述。杨衙之具有极强的儒家思想.批判了贵族妇女的贪婪、淫乱。他赞扬贞搡女子,并没有轻贱女性的意识,颇嘉许妇女之多才多艺。所记奇闻秩事,用意颇深,展现了北魏社会对女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1981年10月,在固原县城东2.5公里处,清水河东岸的西郊乡雷祖庙村附近,发掘清理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夫妻合葬墓。此墓曾被盗,且破坏严重,但仍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种质地文物60余件。还有十分精美珍贵的棺板漆画。此墓是我国继70年代初在山西大同石家寨发现的北魏司马金龙墓之后,南北朝考古中又一重要发现。墓中出土的一枚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王(459—484年)B 式银币和棺板漆彩画(简称漆棺画),为研究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交通史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北魏早期营造文化胡汉杂糅,文明太后汉化改革以后,北魏营造文化开始中原化,至孝文帝时期营造中原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北魏将鲜卑民族美学与石窟艺术融入营造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而绚丽的鲜(卑)汉营造文化。以文献和考古为据,在古建筑营造理论指导下,对北魏营造文化的杰出代表洛阳太极殿进行营造复原和图纸作业不失为文物保护的一个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8.
北魏杨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如实记录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婚姻关系,对北魏宗室的婚姻记载尤多,有元氏与少数民族内部的婚姻,有与汉化的胡族的婚姻,也有与江南世家大族的婚姻。展示了北魏中后期北魏宗室的婚姻关系的演变轨迹。而北魏宗室的婚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均以皇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造成夫妻感情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10.
北魏前期的平城时期铭石书风与后期洛阳时期的造像记、墓志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承接与延续关系。本文试图从两个时期的碑刻的列举,比较风格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剖析字体书风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比较深层的书学价值。本文认为,平城时期有一些铭刻作品写得相当成熟,甚至可以与洛阳时期相媲美。这对于我们重新界定平城时期书法铭刻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魏洛阳城用以覆盖房顶的瓦呈现光亮的黑色褐色,出现莲花图纹。瓦当呈现同样的光亮的颜色,图纹呈兽首与莲花,莲花纹瓦当普遍使用。宫城城墙以及高贵建筑物墙体涂抹白灰朱粉为装饰。洛阳城黄色的城垣内,建筑物顶部覆盖的板、筒瓦色调深重,兽首、莲花纹瓦当展现出威严与宗教气氛。其间白灰朱红涂墙,又在威严与神秘气氛中展现了活泼和世俗。  相似文献   

12.
汉魏时期是洛阳湖沼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该时期洛阳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湖沼共有55个,湖沼数量多,面积大,多为人工开凿,缘渠分布,注意与寺庙、园林相结合。湖沼功能多样,既可供水给城市,又可灌溉农业;既可漕运,又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可以旅游观光。对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汉魏时期洛阳的城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湖沼资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魏国都平城和洛阳城的城址、佛教寺院、石窟寺、帝陵和贵族官吏墓葬的建造形制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对比,清楚地表明两个城址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两个北魏国都的城址建设面貌、佛教文化和墓葬文化的认识。同时透过这些可以看出,两座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国际化都会的出现,始终是和开明政治家的改革、民族的大融合和接受世界先进文化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手铸金人"是北魏王朝对国家大事进行预测的一种方式,皇帝将铸金人的成败视为事件吉凶的预兆。最初该方式只用于对皇后选立的预测,北魏后期,这项制度走出了后宫,成为鲜卑贵族对皇位继承进行预测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 ,在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先后开凿了一批佛教小石窟 ,形成众星拱月的洛阳石窟格局。洛阳北魏小石窟群的造像脱离了云冈石窟造像模范 ,石刻造像所体露的神秘、无畏、健劲被清峻、玄远所取代 ,秣菟罗、犍陀罗风格一变而为中国“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 ,体现着外来艺术中国化、本土化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它与龙门石窟一起 ,标志着中国石刻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16.
北魏文学自拓跋鲜卑族建国之后就在缓慢之中发展,迁都洛阳之后文学突显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学习汉族文化与文学成为社会时尚。在全面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拓跋鲜卑族也向汉族文学学习。若从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北漂南人、本土士人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们并非全盘南朝化,而是吸取南朝文学之长,融合北魏文学固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北魏文学风格,表现出明显承袭汉魏文风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牡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有野生牡丹的生存、且分布区较广;在认识上已将牡丹从芍药中分出,并科学地确立了它的分类位置;野生种类已被人们采集作为药物,其适用病症与加工方法的研究亦有所发展;东晋南北朝时牡丹成为观赏植物并被引种栽培;其品种的初步分化,约出现在南北朝末期和隋代初期;牡丹原生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利用、栽培牡丹、并培育出其观赏园艺品种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学士是一个以文翰之士为主的群体 ,这一群体实际上可以分为文人学士与官员学士两类。魏晋南北朝部分学士与秦汉待诏有类似之处。魏晋南北朝学士在此期经学、文献学、史学诸项学术活动中是—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