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灵 《声屏世界》2014,(4):18-18
我是一名入行才半年的新记者.这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本来想好好呆在家里陪陪父母。除夕前一天的上午,原本联系好的农村留守儿童采访对象临时变故.中心紧急征集回乡村过年的记者火速提供替补线索。我电话打回家里,父亲提供了一条采访线索,告诉我村子里有一对父亲离家、母亲改嫁、跟着六旬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姐弟。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3.
当个军人本身就不易,当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军人更难。当我有点空的时候,总想多读几本书,或写点东西,也就常常因此而耽误了写家信。有一段时间,我先是忙集训,接着忙演习,回来后又参加驻地河道清淤,差不多3个月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这下可急坏了父亲,他专门搭了趟车赶到县城,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不巧我又F部队,妻接着了电话,父亲在电话中告诉妻,说还以为他的儿子失踪了。一个星期后,我高高兴兴地赶回部队,我想妻见Z我一定会和以前每一次那样,十分亲热地问长问短。可是这次,妻的脸色显然不对,一看就冷冰冰的,着实有些气入…  相似文献   

4.
那天清晨6点多钟,书房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我被铃声吵醒,心里怪着这个太早的电话,不接,翻身又睡.过了一会,铃声又起,在寂静中响得惊心动魄.心里迷迷糊糊闪过一个念头:不会是杭州家里出了什么事吧?顿时惊醒,跳下床直奔电话.一听到话筒里传过来父亲低沉的声音,脑子嗡地一下,抓着话筒的手都颤抖了.  相似文献   

5.
开篇:父母的"善意谎言" 2008年5月,在深圳市下沙派出所做协警的王赓新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母亲告诉他,自己要做一个手术,需要人照顾,让他和父亲商量一下. 此时的王赓新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没和父亲通过电话,自2006年被父亲从传销窝点拉回家关了一个月后,王赓新一直没有回过家.  相似文献   

6.
那年秋天,高中毕业后的我再也没有等来高校录取通知书。在故乡那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我垂头丧气,蹒跚而行,像一个吃了败仗的残兵。一直走到家门口,我还不敢将自己的脚迈入,我害怕看见父母那日渐消瘦苍老的面孔,以及被岁月风霜磨砺出的道道皱纹…在家里我足足躺了三天,不吃也不喝,亲朋好友们都纷纷前来劝慰我。那日,当过兵的父亲拿过手中的锄头递到我手中说:“儿啊,咱山里人就是这命,爹不怪你,从今就开始学着种地吧,只要付出了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望着父亲那因劳累而日渐弯曲的腰身,我强忍着泪水,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走…  相似文献   

7.
<正>四川省档案馆利用大厅,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婆婆,眼含热泪、双手紧紧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放,连声说道:"谢谢!谢谢!"这位激动的婆婆姓马,因为不久前为查其父亲的档案,向省档案馆咨询,昨天接到档案馆的回复电话,告知她查到了其父亲的档案,今天一早便带着家人来到省档案馆查看档案。老人说:接到你们的电话,我和妹妹哭了一晚上。父亲在我还年幼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记忆中的父  相似文献   

8.
雯文 《中国记者》2012,(7):50-51
"坐卧不安"的热线记者车厢里,鹏坐卧不安。一连串的突发事件像烫手山竽在他心头翻滚——连续一周的跨省采访,好不容易把几篇稿子连夜赶出来,又接到指示,第一时间赶赴甘肃,报道突发事件。在老家,父亲肺病严重,哥哥打来两遍电话,催促立刻回家,给父亲看病。家里六岁的女儿马上要上小学,学校还没有着落。妻子一个人包揽全部家务,还要带孩子上幼儿园、学特长班,妻子还要上班、加班。想到这儿,鹏心里充满愧疚。"年轻时忙工作。人到中年工作没减轻,家里的负担更重。孩子大了,老人老了。欠家人太多。成就没有多少。"QQ上,鹏快速回复道。约了一周,也没挤出时间见面,鹏只好在火车上用无线网卡完成与我的对话。"神经一直绷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哪里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万一漏报是要问责的。"鹏说,"热线记者多是刚毕业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12,(13):24
本刊讯(记者韩阳)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为其父亲白崇禧编写的图传——《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近日在北京出版发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重话,因为子女在家里的地位由学校成绩单来决定,我总是拿第一,所以父亲对我有一种信任。其实我做的一些事他要是知道了也未必会喜欢。"白先勇如是回忆父亲白崇禧。"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父亲,他又有另一面。这两面有时会冲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  相似文献   

10.
怀念俺娘     
2月14日中午,按照每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向娘请安的习惯,我和照料娘生活的外甥女桂花通了电话.桂花告诉我,娘今天吃了4块饼干,两个鸡蛋,还喝了一袋牛奶,现正躺在床上午休呢.我听了很高兴,患有肺气肿的娘总算逃过了严寒的冬天,过几天我回去的话,说不定她会坐在大门口,晒着太阳等我呢.  相似文献   

11.
上军校的第一年暑假,我回到家里,父母亲工作都很忙,尤其是在军区负责做全区部队军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父亲,一星期难得见个面,小妹功课很紧,全家就我一个闲人。于是我只好去找老同学玩,军校的专业书根本就懒得翻,自我感觉学习已学到了头,该掌握的知识都知道了,没什么再需要学习的。当父母提醒我“该看看书和练练笔了”,而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学到头了。”一天下午,父亲下班回到家,他习惯地将公文包放在了写字台上,也许是太疲惫,没有放稳的公文包里滑出一个鲜红底色,烫金字的小本子。“这是什么?”疑惑的我拿起小本…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孩儿时代就曾立志长大当一名“新闻记者”。可由于家里贫困如洗,父亲常年患病,我便忍疼割爱弃学,幼时的梦幻倾刻间变成泡影。回到家,我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小社员。一次,无意中从收  相似文献   

13.
正我虽然不出生于1949年,但我的名字中却有"国庆"二字,揣摩父亲当年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大概是要我长大后牢记新中国给我们家带来的好处,永远不忘本吧。我们家以前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如今家里也有大学生了如果我父亲能活到今天,他该有多高兴啊。捏粉面人的人家里竟然也出了大学生,这是我父亲这一辈人连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我目前是老城隍庙"松云楼酒家"的一名糕点师,也是徐汇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的父亲叫李新发,山东荷泽人,艺名"面人阿三",解放前在上海大世界、宁海西路、老城隍庙一带以捏粉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父亲高中学历,在当时他们那个年代来说,算是学历比较高的一拨人了。我的老家阁楼上面,有好几箱他读书时候的课本儿,几何、代数等科目。在父亲的认知里没有“档案”的概念,但是一直在做着这件事——收集、保存着我们家里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书本、房产证、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这些重要的证件自不用说,但凡跟我有关的东西他都要好好保管起来,比如我自踏入学堂开始,获得的每一张奖状、每一张喜报、订阅过的练习册、课外读物等。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什么玩具,我就自己做. 父亲对木匠活、篾匠活都在行,我小时候常帮父亲打下手,看父亲制作木器、竹器,也学到了一招半式的手艺,做个简单的玩具,不在话下.于是,在砍柴放牛的闲暇,我便常常拎着父亲的家什,做弹弓、做雀笼、做木轮车、做竹筒水枪等玩具.不过,做得最多的,还是陀螺.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去世时,还没有过他的四十五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的黄金时代。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五岁。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时离开父亲的,据说她后来投海自杀了。因为父亲没有再结婚,工作繁忙,加以两次长时间出国考察,所以我小时候大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福     
昨日读报,读到两则关于读书的消息,忽然在脑际蹦出一个挺特别的词:读书是福。这个“灵感”使我感到兴奋。《北京日报》上的消息说,在书市上,一个学生对卖书的人说:你看有什么好书给我挑150元的,不管什么书,只要有气派就行。原来他是一个司机的儿子,他们家新分了房子,父亲购置了书橱,但家里没有书,他父  相似文献   

18.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19.
“老公”这种动物是会在家里的电话响起时大叫:“电话!”却从来不会亲自拿起电话筒的。有一个老公从客厅跑到浴室告诉老婆说:“电话!”他老婆问:“是谁打来的?”那位老公懒洋洋地说:“我怎么知道.我还没拿起电话筒呢.”  相似文献   

20.
母亲在电话里哭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无助。父母的身边没有儿女陪着,而母亲瘦小虚弱的身躯除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外,还继续做着养大孙子辈的传统家务,母亲可以稍作休息的时间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