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是民歌手口头传承与现代音乐工作者笔头创编的结晶,植根于沂蒙古往今来优秀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凝聚和积淀,反映了浓厚的沂蒙文化以及沂蒙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的崇高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2.
歌声告诉我们……周一鸣构思:通过这次班会,引导学生在歌声中回顾充满艰辛的革命历程,感受先烈们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继承与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同时,也使学生从歌声中受到美的陶冶。准备:1.让学生认真阅读《中国精神》。2.发动...  相似文献   

3.
许丹 《基础教育课程》2021,(5):11-16,22
革命文化选文构成了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且蕴含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等重要精神.新时代,重新挖掘和激活革命文化及其教学潜力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革命文化教学在实践策略上须坚持古今转化和课内外转化、文化育人、美好生活育人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实现美好生活不仅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现实的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野中,美好生活是通往解放之路的价值憧憬和奋斗目标。实现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等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内涵。从实践活动的解释视野和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现实诉求出发,阐释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编的话:队员们,还记得吗?上期杂志我们刊登了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新城隆重举办首届中国影视教育节的报道。在这届电影节里展播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革命电影,其中一部叫做《安源儿童团》的影片在小观众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一篇篇用心写出的观后感,表达出他们对于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感恩。  相似文献   

6.
谈革命传统教育西城区力学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十年来教育工作者对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做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九年来,我校通过坚持开展“向贺龙同志”学习的活动,对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对青年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项经常任务。现在从许多事情看起来,这种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回想我们的革命的前辈们,抱着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雄心大志,探求革命真理,为革命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给我们争取到革命的胜利,也给我们留下了革命的传统。这个革命的传统,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靠了这个传家宝,来巩固和发展革命的胜利,把革命的事业进行到底。我们的前辈们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事业。要靠青年的一代来接班。这个事业是伟大、艰巨的。因为:第一,它要彻底消灭阶级,这必须经过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尤其是政治思想方面的斗争,不但有时候十分尖锐,而且非常复杂,要有高  相似文献   

8.
校园“怪味”童谣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缘由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谣: 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深受革命传统教育 和奉献精神的熏陶,流行的是《学习雷锋好 榜样》、《劳动最光荣》等具有革命教育意义 的童谣;70年代的儿童,流行的是《歌声 与微笑》、《小螺号》这样的童谣,尽显淳朴 的劳动人民情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孩子们在《丢手 绢》、《小小少年》等童谣中自由成长,儿童  相似文献   

9.
<正>十二、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生活,人一生的活动。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中的人;一个人的生活样态是怎样的,这个人就是怎样的。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所以·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生活”与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人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团结带领人民不断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擘画的重大战略目标。美好生活建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关联,两者不可分割、内在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贯穿着党带领人民奋力实现美好生活的主线;从价值维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与建成,始终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实践维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注重处理好五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论述的形成有其理论根基、文化渊源、历史积淀和现实指向。其理论根基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的遵循发展,阐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是“现实的人”、根本途径是实践、价值导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文化渊源是对古代中西方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包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合理借鉴;其历史积淀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美好生活坚守初心的薪火相传,讲述了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人民富裕再到追求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其现实指向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2.
中华婴儿诞辰礼仪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幼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末以来,文学研究出现政治关怀倾向的轮回。从想象的维度重新解读30年代作为重要批判话语的革命文学,革命源自对自由的渴望,革命文学亦源自晚近知识分子在生死之间对现代中国的悲壮想象,作为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革命文学家和革命文学具有了引领人在逆境下重新开始、创造自由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湘南学院学报》2020,(3):10-14
恩格斯通过批判与建构的方法,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阐释了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关键时期,重温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美好生活思想的基本内容,探讨美好生活思想在《反杜林论》中的重要意义,能够为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理论思维与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罗素对教育的思考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有了15年的中学班主任经历后,我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紧张气息,有多少人会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失望和渴望促使我再次走近罗素,情不自禁决定重读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因为这个题目又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需求体系。美好生活仍然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基本维度,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作为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精神生活不足成为实现美好生活最大的短板。补齐这个短板,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一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要紧紧抓住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高尚道德为追求美好生活奠基,以理想信念为追求美好生活赋能,以文化自信为追求美好生活凝神聚气,以文化精品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养分,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美好生活"的伦理真义是人以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姿态超越物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以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伦理表达便是个体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伦理实体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它既是规约自然情欲的最强动力,也是对人的"类本性"的最好表达,而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其联结动力源于情感与理性的共同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中理性独大的文明忧患之一就是人的自然情欲无限膨胀、情感的伦理合同功能遭到弱化,以致于现代人对伦理实体的"精神家园感"遭到消解。如何超越理性独大的文明困境为现代人构建美好生活?儒家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为我们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8.
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中国传统革命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前者对后者既有继承的方面,更有超越的方面。传统革命的基本特点是:立国为民、革命正当;圣人当政、暴君当诛;小农经济与专制集权。党领导的革命不同程度上存在传统革命的上述因素,但其超越于传统革命的新特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论证革命的必然性;依靠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以建立现代化大生产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革命理想。新中国的建立只是党领导革命的阶段性成就,并不意味革命理想的完全实现。党在建国后的历史使命是艰巨的,其奋斗历程是曲折的。邓小平所开启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领导的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形式,是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新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9.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民生幸福的理念,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蕴含了民生幸福的基因。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应有之义,民生关怀则始终蕴含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先行者思想之中,作为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生幸福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20.
人类思维领域发生了三次革命:左脑革命、计算机革命和即将出现的右脑革命。右脑革命的出现源于新的价值理想中人们对教育的新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尽管知识的传播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已经降低,但是,面对众多的知识,左右脑协调作用才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言传认识和意会认识的协调作用。按照左、右脑协调作用机制的原理,必须将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创新为本的时代要求,并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