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不仅教书育人,在21世纪的今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六让”,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韦渊 《中国教师》2004,(12):41-4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仅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基本的想法。一、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改革过去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的目标结构。首先,教师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才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无定法,寓教于乐”,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要在教学中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因而,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应提倡并坚持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达到“愉快教学,愉快学习,愉快提高”,本人在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教师是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创新活动的实践者。作为引导者必须富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焕发出实践者的创新活力。只有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计算机教学有着广阔的创造空间。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堂”。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创新,在教学上,我引导学生勤思考,允许他们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经常为他们营造新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发挥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教师只有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因而教师应具备“求真、求实、求新”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6.
本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参与能力”两方面,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须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此,首先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情绪,才能很快进入创新的佳境;其次,课堂上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让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  相似文献   

8.
“燧石只有在撞击时才能迸放出灿烂的火花;人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做到“六要”与“六忌”。  相似文献   

9.
黄强玲 《福建教育》2001,(10):50-51
修订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发挥自身创造性,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一、劳技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创新的机遇。而劳技课只有走向学生的生活,才能促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和条件中产生创新的欲望,达到“我要创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1 “创新”教育的前提 优化教学环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此,首先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情绪,才能很快进入创新的佳境;其次,课堂上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让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情感与整个教学过程和谐共振。还要注意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探求知识的成功中感到“我行”、“我能”,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配合得恰到好处。学生产生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创新灵感。  相似文献   

12.
注意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设“善于创新”的新型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实施“激励创新”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开放型教学中开发智力,获取知识,养成能力;必须形成“注重创新”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何注重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建设“善于创新”的新型师资队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就必须有创新性的老师。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科研的创新。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在于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注重社会实践,以学生科研为切入点培养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环境,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主渠道,必须实现由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实施创造性教学。要实现这个转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给”。给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树立“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观念,在承认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应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发挥主导作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捕捉学生在创新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给学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目标结构。首先,教师在确定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就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理清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并有意识地强化能力目标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要为“学”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一项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一、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品质,才能以自己的炽热情感去撞击、激发、诱导学生的情感;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对教学的要求,把“书情”与“学情”统一于“教情”之中,才能确立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育和教学的规律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才能在素质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一个弹性、动态的意识生成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实践、创新的时空。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创新,课堂才能焕发旺盛的生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注入创新的“活水”,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一、以放激活———提高兴趣是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诸多的“清规戒律”,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无意义的接受学习状态中,毫无兴趣可言。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脑的机能。创新能力不是少数头脑聪明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因此,教师循序渐进、有意识、积极地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角度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造就具备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彻底地转变观念,从“教学”转向“学教”,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转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清醒…  相似文献   

20.
董琦 《河南教育》2004,(10):25-25
人们常把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意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因素。要想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