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晖 《集邮博览》2003,(4):58-58
当前邮票市场正处于寒冷季节,新邮打折一片,邮人苦不堪言。尽管管理层多次采取减少发行量等救市措施,但市场并没有启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以为新邮的销售方式或许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邮票有双重属性。其一是邮资凭证,这是根本;其二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收藏,这是派生的属性。按上述属性,新邮应该先在通信领域流通,然后进入集邮领域。而纵观这些年新邮的发行方式,恰恰相反,新邮发行后直接进入集邮领域。在很多地方,新邮被人们戏称是“集邮邮票”。因此,要振兴邮市,改变新邮打折的局面,应从改变其销售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打折邮票是由于个别预订大户急于回笼资金而造成的,那么新邮打折应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然而目前新邮一面世就打折,并非个别偶然现象。本人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主管部门关于纪、特邮票内部结算体制不合理,使许多集邮公司弄虚做假,移花接木。(2)集邮市场管理办法没有落实到实处。(3)邮票设计不够新颖,防伪技术不够高明,给不法分子造假提供了机会。(4)近几年来全年发行的邮票面值偏高,超出了大部分集邮者的承受能力。(5)邮票发行量偏大,超过了集邮者的需求量。(6)纪、特邮票窗口使用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邮票市场对邮票的发行量非常敏感。发行量小,市价坚挺;发行量大,市价疲软,甚至于打上个对折。然而印象中孩提时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大家都将“通信”作为给亲朋好友相互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邮票当时大量地、广泛地应用在通信、汇款、邮寄包裹等方面。所以虽然革期间发行的各种邮票动辄上千万,从没有听说有邮票打折贱卖的荒唐事,而且类似于发行量高达7500万的“毛主席最新指示”等邮票,如今更有极其不菲的身价。  相似文献   

4.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要寄信买邮票就到集邮市场去,那里的邮票打折卖。原先有不少人热衷于投资打折版票,大批量买进待价格上涨后即抛出获利。也有一些集邮爱好者买一些题材好,印刷精美的四方连或版张邮票去收藏。随着这几年纪特邮票发行量不断加大,邮票打折现象不见好转,投资打折邮票者和收藏者均不见了踪影。现在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把大量的纪特邮票违规打折批销给邮商,邮商就将一些能高于面值的邮票成版成套卖掉,而把大部分成套邮票按面值不同分开批销给消  相似文献   

5.
邮票打折是我国邮政一大顽疾,不仅给集邮者和邮政本身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严重败坏我国邮政声誉,引起各方广泛关注。2005年部分人大代表再次提出议案解决邮票打折问题。关于打折票的成因有多种解释,如邮票精品少、发行量大、面值高、新邮结算价偏低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 还有利益驱动在起作用。上世纪80年代新邮发行量并不少,高面值票也经常  相似文献   

6.
集邮大众视为特大利好,并为之一振的邮票销毁正式启动后,邮市却并未出现人们所预期的上涨行情,仅在销毁初始有过一阵短暂的反弹,而后又重归往日的宁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销毁固然必要,但只能治标,邮政和邮品发行体制的弊端与问题才是造成邮票打折和邮市长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一、“政企合一”的邮政体制形成“官与民争利”的局面。由于邮政部门直接参与邮票市场的经营,不但挤占了集邮投资者的利润空间,而且加大了投资者的风  相似文献   

7.
2017年12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公布了2018年新邮将减量的消息,其中《戊戌年》套票发行量比《丙申年》猴票少600多万套,比《丁酉年》鸡票减少2000多万套,消息一发出,即引起集邮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邮票,尤其是生肖邮票的发行量一直是集邮爱好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邮政发行生肖邮票38年以来,邮票发行量历经了哪些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发行量多少比较合理?如何确定发行量?本文作者回顾并梳理了生肖邮票发行量的历史,对发行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该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由当前邮票发行衍生的各种现象,希望该文给相关部门和集邮爱好者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也欢迎广大读者对此话题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1992年起,新邮频频打折,至1999年共发行191套纪特邮票,总面值为718.75元,其中至今仍有120套打折低于面值。1992年发行20套,有6套打折。以后基本上是逐年增加。1999年发行20套,有18套打折,创下了面值175.30元、打折套数占90%的两项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9.
2002年12月27日,《中国集邮报》公布了《癸未年》邮票的发行量。但笔者看了几遍,却越看越糊涂,因为介绍邮票发行量既有“邮票发行量”,又有“小版张发行量”,还有“套票”发行量,本来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竟使用了“枚”、“版”、“套”三个单位名称,分别看上去都很具体、明确,然而三者是什么关系却含糊不清,每种邮票的发行总量到底是多少更成了谜团。  相似文献   

10.
红木 《集邮博览》2001,(8):42-42
从80年代初,特别是1985年国内兴起集邮热及集邮投资热以来,出现了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即邮票的发行量,这也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惑集邮、投资和邮票发行部门的一个难题。以至于有人认为发行量多少为宜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1.
由上海市集邮总公司、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制作出版的《中国邮票大全》(第一辑)、VCD版金碟和多媒体CD-ROM版金碟日前发行。这是上海首次采用光盘形式发行的“中国邮票”史料。 《中国邮票大全》(第一辑)收入了1949年到1997年新中国的全部邮票图案和相关资料(志号、名称、发行量、发行日期等),数据翔实,史料丰富,达到比  相似文献   

12.
风险与责任 进入6月,天气如同北京申办奥运的气氛一样,越来越热。到了下单的时候了,是按发行量全部印制,还是印一半,甚至只印少量,只在发行日“撒点胡椒面”?这是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如果按发行量全部印制,在邮票发行的当天,全部供应市场,将引起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3.
近期有关纪特邮票发行量的问题为人们所关注,众说纷云,议论的中心均环绕发行量的多寡上,似乎调控邮票市场的主要因素即是邮票的发行量。那么是否调整发行量来调控邮票市场是最佳方案呢?在谈及此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谈一下邮票的属性。 邮票,不论是普通邮票还是纪特邮票,它的主要属性应该是体现邮务劳动的“邮资凭证”,它的本性应该是“邮”。纪特邮票由于选题、图案设计和印制等特性使  相似文献   

14.
1996年2月9日.新加坡开始发行生肖邮票,成为生肖系列邮票发行国之一,至今已发行了鼠、牛、虎、兔和龙年等5种生肖邮票。每年发行的生肖邮票都是2种1套,且几年来邮票的面值一直未改变。一枚是无面值限本地使用的低值票.按20克重以内平信邮资的规定,售价是22分新币。另一枚邮票的面值是国内或国际信函、印刷品等各种邮件之统一挂号费2元新币,属高面值邮票。这两种邮票虽然都是常用面值的邮票,但从该国邮政部门已公布的发行量数字来看,平信用的无面值邮票之发行量是高面值邮票的5-8.7倍。近5年来生肖邮票的发行情况可见附表,从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说起编年票,大多数集藏者和邮商都会无奈摇头叹息,尤其是失望的表情常常溢于言表,毕竟编年票实在太不争气,自1992年亮相之后,其总体表现就非常的糟糕,至今己发行的编年邮票中,依然有超过半数的品种在市场上低于面值交易,而且2006年刚刚发行的编年邮票,仍然有过半数陷于打折窘状。  相似文献   

16.
翻阅集邮报刊时,发现集邮者经常关注的几个问题是:在邮局买不到邮票了,邮票只在邮票公司出售,而且刚发行时只卖一天。现在,贴邮票、投信筒的信件,已极其罕见;带邮票的实寄封,很难见到。邮票市场日见萧条,新票高开低走,除几十年前的老票外,一些新票一再打折、降价。因而不少集邮者提建议,发议论,但谁也找不出好办法。  相似文献   

17.
王景如 《中国集邮》2001,(11):35-35
我们说集邮有怡情、益智和储财的功能,从1992年编年邮票扩量发行以来,对绝大多数集邮而言,储财的功能几乎已经丧失。据有关人士统计,1992年至2000年,发行计划内编年邮票216套,至今仍有140套以上打折,平均打折幅度25%左右。今年发行的前14套新邮,又有11套打折。集邮从集邮公司订购新邮,眼看着赔钱。明艰人看得清楚,即使几十年以后,也不会有多大的增值空间。对二级市场上的大多数经营而言,他们多年惨淡经营,也有不少资金被编年票的盘子压得抬不起头来。  相似文献   

18.
资料背景:《从小爱科学》邮票发行于1979年10月3日,全套6枚,总面值1元,发行量120万套,1997年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内部结算价为35元。同时,还发行了面值为2元的小型张,发行量10万枚,1997年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内部结算价为6000元。这套邮票的设计者是邹建军,由北京邮票厂采用影写版印制。  相似文献   

19.
当前集邮界,有股“气”,有些“怨”。是“恨铁不成钢”之气,是无可奈何之怨。邮市、购邮者,抱怨邮票市场不景气,邮票打折,不赚钱,甚至亏本。邮票发行主管部门,抱怨购邮者太挑剔,难伺候,赚钱不说,亏了就叫。集邮组织,发愁集邮队伍萎缩,会员流失。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上半年,对1992-2003年编年邮票的销毁已呈如火如荼之势,对二级市场的影响也已逐步显现,其标志是1992年以来所发行的编年邮票价格正在不断回升,不少品种的价格则已经升至了面值。应该说,让投资者和集藏者痛苦十多年的编年邮票打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