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剑桥 《青年记者》2006,(16):72-72
资讯时代,媒体众多,记者多如过江之鲫,以致于一些部门和单位从过去盼记者、请记者到如今怕记者、烦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成了朋友们打趣的口头语。于是记者们失落了,流失了,转行了,再也不敢以“无冕之王”自诩了。这其中,党报记者作为记者中的一员,经历了同样的阵痛,同  相似文献   

2.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通讯工具的成熟与普及,给新闻线索的采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作者通过建立QQ记者群、记者博客、记者微博和记者论坛采集新闻线索,获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对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进行新闻线索的采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形式陆续出现,给处于新闻第一线的记者的采写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记者可以从各类新媒介中获得新闻线索、更容易接触采访对象、发掘新闻热点。新媒介环境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记者粗通各类报道手段,做出不同于传统报道形式的新闻,同时对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要在适应新媒体的过程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传媒观。  相似文献   

5.
鞠靖 《新闻记者》2012,(1):68-73
本文以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深度报道记者交流形式的发端、功能、作用机理。作者认为,深度报道记者QQ群不仅仅是深度报道记者之间保持沟通和协作的工具,而且直接影响了深度报道的生产方式,重塑了深度报道记者在产业链中的身份,并且有可能成为构建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媒体将记者分为条口记者和非条口记者,条口记者负责条块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报道;和条口记者相对应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负责和条口记者联系沟通。按道理,条口记者肩负新闻记者的职责,应该以专业的责任和水平及时报道自己联系条口的新闻,对好人好事予以褒扬,  相似文献   

8.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10.
张清华 《新闻知识》2003,(10):24-25
近些年来,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以体验、暗访等形式进行的参与式报道,如有的报纸开辟的“记者换岗”、“记者体验”、“记者打工”、“记者暗访”等栏目,有不少记者“客串”当起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记者工作的实际,在"记者需要辩证的新闻价值观、记者需要审视和改造新闻价值观、记者在新闻价值观的养成"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书讯     
《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的《记者素质与成名》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如下问题:素质与新闻名篇佳作、记者成名的关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总编辑、编辑、评论员、摄影记者、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具备的特殊素质;记者怎样培养和提高素质;什么是记者合理的动力结构;领导人在培养和提高记者素质上应当作些什么。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揭示了记者成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某种程度上,记者的工作是一门“问”的艺术。向谁提问,如何提问,提问什么,决定了记者采访的效力、功力和获取信息的质量。提问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素养,考验了记者的捕捉、提取和利用的能力,决定了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甚至博弈的成败。除了共通的黄金法则,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需要采用不同的发问方式。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并以相应的理论框架为支撑,精心总结,深入分析了记者的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新闻捕捉能力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是指记者寻找、捕捉以及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的自觉意识。记者想要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它是记者最为重要的一种业务能力。新闻敏感度主要是指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捕捉以及对新闻稿件做到高效撰写的一种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记者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衡量记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理解新闻捕捉能力和它与记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记者想要具有新闻捕捉能力需要具备的条件,探究了记者捕捉新闻能力的主要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姚文华著的《记者素质与成名》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如下问题:素质与新闻名篇佳作、记者成名的关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总编辑、编辑、评论员、摄影记者、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具备的特殊素质;记者怎样培养和提高素质;什么是记者合理的动力结构;领导人在培养和提高记者素质上应当作些什么。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揭示了记者成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17.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郭梅尼的人物通讯集《我的记者之路》。本书收集了郭梅尼撰写的张海迪、袁和、栾茀、钟铧、刘玲等青年人物和茅以升、丘成桐、杨乐、张广厚等科技界人物。郭梅尼在谈到自己记者生涯时说:“记者的感情,记者的哭声,记者的泪水,读者都会感到、听到、看到的。稿子是记者的血啊!”《我的记者之路》,正是这段话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做记者就要做有爱心的记者,做记者就要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这样的记者,才是百姓喜欢、党和政府信任的记者. 笔者在鲁中晨报做记者十年了,十年来,在每一次的采访中,不单单为了写稿而采访,而是通过采写稿件,策划好每一次采访,为社会做贡献,为百姓服务.  相似文献   

19.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媒体将记者分为条口记者和非条口记者,条口记者负责条块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报道;和条口记者相时应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负责和条口记者联系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