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无标点”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呈现无标点的文言文教学材料,然后指导学生加上标点进行阅读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无标点”教学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从实践经验、学理基础、教材设计等方面加以阐释。一、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实践经验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因而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大多是没有标点的,只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才用新式标点给古书加上标点符号,目的是方便读者阅读。在这里,我们想要追问:加上标点的古书果真使读者“方便”了吗?它给…  相似文献   

2.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怎样才是真正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明白了“走”、“行”、“步”、“趣”等在文言文中的词义,知道了古汉语中一些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就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吗?如果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甚至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这就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未免就太失之偏颇了。虽然这些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但绝不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本身。正如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汉语知识并不…  相似文献   

3.
一个故事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怎样才是真正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明白了“走”、“行”、“步”、“趣”等在文言文中的词义,知道了古汉语中一些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就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吗?如果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甚至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这就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所考的文言文是“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但是,文言文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学生除了课堂已经没有使用文言文氛围和环境;因而,文言文可能虽“浅”,但对众多的高中生来说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一、分析传统教学法利弊,提出问题教学必要性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视基础,主要是老师对文言文的范文教学多是运用分析讲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不串讲就放心不下。他们放心不下的是课文字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则被忽略了。这样的教学,漠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缘文会友和发展自我的内心需要,是文言文字句知识的教学,是没有“阅读”的教学。“阅读”是一个对文本信息进行吸纳、加工和重构的过程,又是一个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智交流的活动过程,理解和评赏能力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本位作用。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生…  相似文献   

6.
朱瑜章认为新《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目的没有涉及它的精神内涵。应予修改。并提出要用“古典诗文”来指称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这是朱氏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大纲》精神的误解。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合理的,“古典诗文”一词并不能取代“文言文”,“文言文”的概念可以涵盖“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7.
沈黎近 《考试周刊》2013,(76):24-2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这一要求中不难看出,新课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要求并不高:只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理解基本内容”只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翻译古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侧重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迈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许素贞 《学苑教育》2012,(18):33-33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学习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仅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这仍是~块“难啃的骨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条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四读法”,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  相似文献   

10.
王燕 《考试周刊》2024,(6):86-89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点,是当前诸多教师面临的挑战。有效的方法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开展基于“倾听—叙谈—内省”的古今对话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历史与人物对话的“倾听”、人物与读者对话的“叙谈”和读者与现实对话的“内省”,摆脱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机械刻板和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完成对文言文知识技能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顾娟 《考试周刊》2009,(12):50-50
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学会断旬,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渎,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相似文献   

12.
初高中的古文衔接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方法地阅读文言文,是高中古文教学的阅读目标。教师可以搭建“溯源导读法”这一桥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溯源语境,还原作者本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节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和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如何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具有“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初步能力”,是我们应认真研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谈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一要求体现了对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体现了对背诵文言文的重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笔者作了如下构想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学习文言文,少不了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进行赏析。笔者以为采用“以读促讲”的方法组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和积淀。语感的习得是心领神会的过程,教学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和品析。朗读不仅是手段,也应成为教学的目标和归宿。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先读后讲,熟读成诵,这也有利于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呢?我尝…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与此相适应,中学语文教材一百九十篇基本篇目中,造入了占四分之一强的文言文.教材仅是教学的材料,它虽然对“教什么”这一点作了规定,可是“怎么教”这个问题还得由运用教材的人——教师去解决.培养中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文言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正>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文体样式和语言特点,感知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事实上,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都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遵循学生原始的内在经验和基本的认知规律。由于文言文在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上与当下的语言体系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无形中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陌生感和认知障碍。很多教师针对这一现状,将文言文教学定位于“有意思”,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教材编排文言文还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文言文教学中首当其冲的重点难点则是文言中的字词句.为了让学生紧紧地抓住这一重点,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采用了“符号法”.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19.
赵霞 《现代语文》2014,(5):75-76
有效教学理念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从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文言文课堂陷入了“沉睡低效”的状态,其教学高投入、低产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我们当前倡导的“有效教学”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一、文言文拓展阅读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化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文教学而言,提高文言文素养需要大量阅读业已成为共识,文言文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上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字字落实,而是大胆向课外延伸,不断实施拓展阅读,文言文的各种拓展读本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