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权规训与男性想象——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素有“英国文学经典之作”盛誉的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的心》,并对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展开批判。在性别建构和人物塑造问题上,康拉德小说文本中父权思想充斥,男性幻想弥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通过分析马洛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在父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作品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折射出作者康拉德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在性别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问题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3.
乐丽萍 《文教资料》2009,(19):38-40
对于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女性主义批评家争议不断.本文作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主题分析的办法,探索了康拉德对于小说的女性角色及其小说的黑暗主题的阐释:女人正是导致男人沉沦的阴暗源头.在<黑暗的心>中,女人成了替罪的羔羊,而<黑暗的心>也因此成为了康拉德的厌女症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陈染的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意识倾向──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逐渐逃离男权文化中心对女性既定角色的阴影;在拆解与颠覆男权中心与父权的神话的同时,在绝望与痛楚的叙事中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话话,即构建女性文化自救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与性别诗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作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被介绍进中国来的。社会性别理论对于开阔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先在的理论视野,对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运用的性别本质论限度的认识与反思,尤其对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横跨双重文本的创造者。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相互叠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萧红小说,也凸显出这位女作家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安吉拉&#183;卡特的代表作《新夏娃的激情》既否定了父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也不推崇母权文化激进派所向往的“安息地”,而是表达作者希望通过变性和变装的方式来说明并没有绝对的男性女性之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身体都是社会建构的。本文从朱迪斯&#183;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角度解读《新夏娃的激情》,进一步论证性别构建、性别表演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别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但与此同时,社会性别也不断受到理论评判。文章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含义及由来,梳理了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质疑,并概述了社会性别在中国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开始引进女性主义理论并进入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回顾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学课程开设、性别与教育以及学校课程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分析上。展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性别意识研究将是其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沃克不仅关注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而且致力于父权文化下性别意识与性别秩序的解构与重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紫色》中的性别形象、性别冲突及性别等级,发现该作品不仅解构了父权文化意识中的男女性别形象的二元对立,改写了女人迫害女人的性别冲突关系定位,而且颠覆了男强女弱的性别等级制,凸显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和演讲文章《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不幸的被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并且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性别角色及其性别问题。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对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伍尔夫小说内外的女艺术家们所展现的对传统社会的反叛精神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正是解决当时性别困扰的一条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是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在教育研究中似乎看不到男性的存在。本文试图找出男性研究的视角,以期对我国的男性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主要女性主义理论派别的教育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中,自由女性主义主张渐进地改变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揭示了教育中的刻板印象的累积效应、权威成层,主张在教师教育中进行性别平等理念和策略方面的教育;激进女性主义揭示了教育中的父权制和女教师在父权制中的同谋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揭示了教育的性别和阶级认同,指出性别生产内在于阶级再生产、阶级控制和阶级斗争之中;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者主要关注教育中的"话语"、"解构"在性别再生产中的作用,他们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男性气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析女性主义教育理论的分析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女性主义学者试图建构具有性别观点的教育学理论。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中主要有四种模式:平等分析模式、性别分析模式、解放分析模式、后现代女性主义分析模式,文章着重分析了胡克斯和诺丁斯等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赵娜 《海外英语》2011,(14):273-274
女性主义的话题从来都不局限于女性作家笔下,男性作家也从自身的角度,创作出无数优秀的女性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1850年霍桑在小说《红字》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海丝特这一女性主义先驱的角色,引发了后代多个电影创作者在荧幕上再现小说的女性主义题材的创作热情。文章选择了95版电影为研究对象,从电影编剧的角度,通过电影对小说情节的演绎来分析电影表现这一女性主义先驱的视角和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本身是围绕"性别问题"发展起来的,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在论述和解决"性别问题"时,女性主义有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是关注点从侧重生理性别转到强调社会性别,从性别本质论转到性别建构论;二是围绕"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从主张通过缩小、消除性别差异,转到主张通过承认乃至张扬性别差异来实现性别平等;三是从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及不平等表现的反思,发展到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17.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台奥多·冯塔纳的婚恋小说不仅是女性主义佳作,更在立体的社会语境和生动的两性关系中揭示了隐匿的男性性别焦虑和身份危机,呈现了性别结构和权力关系影响下的男性气质模式转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以丰富的实践话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或参与自身男性气质构型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并反向影响社会性别机制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认为现代学校教育成功地“再制”了性别意识形态,无论是在学校管理、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性别分化和歧视的现象都普遍存在。这在教材的内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变革中的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角色分配的不平等、教材中男性化语言现象、教材中产生性别偏见的原因,从而引发对教材编制的思考。女性主义者对教材的研究主张,从不同方面提示教材编制者对性别公平必须保持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作家,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和文本中的性别表达以及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与缝隙,而且王安忆的这种女性作家的性别表述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代表性,如何看待这种断裂和缝隙,不仅能加深对作家本人及文本的了解,更能透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内在的矛盾和复杂。因此。在既要看到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的同时,更要注意她如何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的理论框架和预设中以及在何种现实背景中进行表述。从而观其中间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